(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左氏:書名,《春秋左傳》。
穀梁:書名,《春秋穀梁傳》。
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寄託着孔子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善惡行爲的分辨。用來解釋《春秋》的書有三本: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榖梁赤所著《穀梁傳》。
心解《春秋》西周第十二代君主周幽王荒淫無道,暴虐殘忍,寵信褒姒,上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鬧劇。等到犬戎軍隊兵臨城下時,周幽王自食苦果,死於亂軍之中,西周滅亡。太子宜臼回朝即位,是爲周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東周時代君弱臣強,五霸七雄各據一方,雖有周天子,但政教不興、號令不行,“禮崩樂壞”,周王室名存實亡。各國不再採風,諸侯不覲天子,天子不享諸侯,宗廟祭祀不繼,這樣《詩》的精神就喪失了。孔子看到這種混亂的情形,“是可忍,孰不可忍”。晚年時回到魯國後,根據魯國的史料,作了一部不朽的歷史名著《春秋》。因此孟子才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春秋》,又稱《麟經》(《麟史》),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史書《春秋》加以整理修訂的。《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孔子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他的主觀看法。經學家認爲他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因此後人將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稱爲“春秋筆法”或者微言大義。左丘明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的概括:“《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就是說《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婉轉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警誡邪惡而褒獎善良。如果不是聖人誰又能夠編寫?
由於《春秋》的文字過於簡潔,後人不容易理解,因此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爲“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梁赤《春秋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公羊傳》和《榖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榖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有人認爲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爲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因此,後世史學家比較重視《左傳》。
《左傳》的作者左丘明是魯國的史官,與孔子是半師半友的關係。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爲“魯之君子”。孔子沒有來得及爲《春秋》作註釋就逝世了,於是左丘明來爲《春秋》作傳。另有相傳左丘明當時已雙目失明,《左傳》是由他口述,經弟子們紀錄成書的。
《左傳》以敘事爲主,前面一部分是孔子的“經”,後面一部分是左丘明的“傳”,全書側重於以史實配合經文,文筆簡明生動,具有極強的表達力,對後世影響最大。《左傳》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學鉅著,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左傳》長於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爲“相砍書”(相斫書),又善於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其聲律兼有詩歌之美,言辭婉轉,情理深入,描寫入微,是中國最爲優秀的史書之一。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