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他諸國都在中國的南方,它們較少受到中原戰亂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長,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五代時期,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契丹的崛起。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爲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爲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爲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着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爲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自北魏開始,契丹族逐步發展,至唐末強大。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北方地區,遼朝先與北宋交戰,“澶淵之盟”後,雙方長期維持平穩關係。遼中葉後,統治集團日益腐朽,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湧。當女真族展開強大攻勢時,遼帝國迅速走向滅亡,1125年爲金所滅。由於契丹的名聲遠楊,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作“契丹”。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他們與契丹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爲以後宋、遼、金對峙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帝號紛,迨滅遼,宋猶存。
註釋炎:原意指火光上衝,這裏指火德。古代以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剋來解釋歷代王朝的更替,宋代被認爲是以火德而興起,所以《三字經》稱北宋爲“炎宋”。
紛:變化多端。
趙匡胤接受了後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位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形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契丹族和女真族分別建立了遼和金。後來遼朝滅亡,南宋建立。
心解兩宋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後的朝代,分爲北宋(960—1127年)與南宋(1127—1279年)。
公元960年,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是爲宋太祖,史稱北宋。建立政權後,他用各個擊破、先南後北的戰略,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南唐等諸國,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加強對契丹的防禦。爲了進一步鞏固皇權,他“杯酒釋兵權”,削弱禁軍將領和藩鎮兵權;派文臣代軍人掌握地方行政,遣使臣掌握地方財政;分散宰相權力;興修水利等。他的政治措施加強了專政主義集權的統治,基本上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鞏固了宋朝的統治,具有進步意義。但是,他重文輕武、偏重防內的方針,種下了宋代官僚機構臃腫、積貧積弱的禍根。公元976年10月,趙匡胤之弟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公元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大部分地區得以統一。由於後來的兩次北伐均告失敗,因此統治者施政重點變爲重內虛外。
公元998年,真宗趙恆即位,繼續實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爲。1004年遼聖宗、蕭太后率兵二十萬大舉南侵。兵鋒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陽),東京危急。宋真宗畏敵,準備遷都南逃,在宰相寇準等人的促使下親臨前線澶州(今河南濮陽),宋軍士氣大振;而遼初戰不利,統帥陣亡,又有後顧之憂,但北宋統治者無心抵抗,屈辱妥協,同意與遼議和。雙方約爲兄弟之國,宋每年輸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河溝爲界,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締結,是宋遼雙方力量均勢的產物,此後雙方停止戰爭,和平往來100年之久,宋遼邊境得以安定,雙方生產都有恢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