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是多翻法。他提倡博採衆家,取其長補己之短,主張在休閒的時候,要“隨便翻翻”,可看看書的目錄或者讀幾頁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即便只是閱覽也是有益的。這樣不僅能瞭解書的內容,也可在茫茫書海中有效地快速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圖書,同時也開拓了視野、開拓了思路。
二是跳讀法。讀書遇到難點,當然應該硬着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爲止。但遇到暫時無法弄懂的問題怎麼辦?魯迅認爲,要“跳過去,再向前進”,這樣,連以前不懂的地方也都明白了。
三是設問法。先大體瞭解一下書的結構和內容,然後提出問題: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然後帶着這些問題再去細讀全書,這樣邊問邊讀逐漸深入。魯迅先生認爲,帶着這些問題去細讀全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四是“五到”法。大家可能聽說過朱熹所提倡的“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讀書除了這“三到”外,更要手到、腦到。“心到”是要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眼到”則是指仔細瀏覽,目光專注;“口到”是指開口讀書,讀出聲音來;“手到”是邊讀邊做筆記;而“腦到”是指讀書是要善於動腦筋、勤思考、多分析。
魯迅先生背書就用到了他“五到”中的“三到”。他製作了一張小巧精美的書籤,上面寫着“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十個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書籤夾到書裏,每讀一遍就蓋住書籤上的一個字,讀了幾遍後,就默誦一會兒,等把書籤上的十個字蓋完,也就把全書背出來了。
五是立體法。既有一般的泛讀,又有重點的“深掘”,既有橫斷面,又有縱剖面,既有對原著研究,又有輔助讀物,有利於形成較爲全面的知識結構。
魯迅先生還十分重視運用“剪報”這一方法來積累資料。他的剪報冊貼得很整齊,分類也很嚴格,每頁上都有他簡要的親筆批註。魯迅曾利用這些剪報寫了不少犀利的雜文。先生曾說過:“無論什麼事,如果陸續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魯迅先生認爲,重讀也是不可缺少的。隔些日子再重讀書中標記的重點,花的時間不多,卻有新的收穫。
古今中外的諸多名人,對於讀書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見解。而正是應爲這些正確的讀書方法,才引導着他們更好地去認知、看待這個世界,從而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