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註釋項橐:魯國的神童。
古代的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心解三人行這四句講的是聖賢勤學的故事。相傳,孔子有一次與弟子們出遊,路上遇到幾個小孩在路邊玩耍。其中一個名叫項橐的孩子在道路中央用磚塊壘成一座城池的樣子,不讓孔子的車通行。孔子的學生子路看見這樣的情形,就停車呵斥道:“見到馬車來,小孩子爲什麼不讓開?碰傷你怎麼辦?”項橐說道:“我聽說聖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爲什麼連馬車要繞着城池走的道理都不明白呢?”孔子探身道:“城在何處?”項橐說:“築於足下。”孔子下車觀看,果然看到小孩子站在磚塊壘成的“城池”中。項橐隨即問:“是城池繞着車馬走,還是馬車繞着城池走?”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年齡?”小兒答道:“我叫項橐,今年七歲。請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魯國孔丘。”項橐驚道:“原來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麼我請教您三個問題,答的出來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繞城而過。”孔子覺得項橐很有意思,於是笑道:“一言爲定!”項橐說:“天地人爲三才,先生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項橐得意地說:“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項橐朝孔子拱拱手再問:“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聽後說:“你真是問得怪,江河湖海,什麼水都有魚;不管柴草燈燭,什麼火都有煙;至於植物,沒有葉不能成樹;沒有枝也難於開花。”項橐一聽格格直笑,晃着腦袋說:“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項橐又問:“什麼山上無石?什麼車子無輪?什麼牛無犢?什麼馬無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還是不知道。”項橐又道:“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兒,木馬無駒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孔子嘆道:“後生可畏啊!老夫願拜你爲師。”於是向項橐行禮,繞城而過。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
古時就有很多人懷疑這件事情是後人的杜撰,因爲故事中的項橐十足是孔子所討厭的“利口好辯”的人。項橐向孔子請教的問題更像我們現在的腦緊筋急轉彎,如果放在趙本山的小品中是再恰當不過了。但是故事所傳達的精神卻是很有啓發性的,孔子確實是勤學好問的人。韓愈在《師說》中曾提到“孔子師郯子、萇子、師襄、老聃”。郯子是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萇弘是東周的大夫,博學多才,知天文、識氣象、精音律、通曆法,孔子曾於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國,專門造訪萇弘,就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虛心求教。師襄是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老聃,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自古就流傳着孔子風餐露宿、不遠千里問禮於老子的故事。雖然孔子向老子問禮時的談話內容沒有流傳下來,但這兩位聖賢先哲的相遇,不僅是孔子虛心求教的明證,更是儒道兩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一大盛事。
《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還說過:“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學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還是要學習,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聰明,但是不認真求學問,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爲,就把自己毀了,就是“思而不學”。之前我們所說的方仲永的就是如此。孔子是古時的聖賢,尚且本着“學無止境”的態度活到老學到老,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註釋趙中令:北宋初期的宰相趙普。中令是中央行政中樞中書省長官中書令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