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削竹簡”說的是西漢的著名學者公孫弘。歷史上的公孫弘與董仲舒齊名,都是漢武帝的丞相,也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奠基人。公孫弘,字季,齊地薛國(今滕州)人。《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述了他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經歷,在指斥了他曲學阿世、“爲人意忌”等缺失的同時,肯定了他官高戒奢,躬行節儉,倡導儒學,有益於教育事業發展的功績;也肯定了他諫止征伐匈奴和罷通西南夷,關心民間疾苦的思想和行爲。他出生低微,居然爲相,直至今日,人們依然對他推崇備至,尤其是他“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精神。他出身貧賤,二十多歲時曾經當過縣監獄的小官,後因過錯被免了官。四十多歲的時候,他還在幫人放豬。一天,他看見一大片竹林,就想到自己可以削竹抄書。於是他就四處打聽製作竹簡的方法。當時,竹簡的製作非常複雜。首先是要挑選出平整的竹段,然後去掉外皮,將青竹筒用火烤,讓其“發汗”脫水(這個過程就稱爲“殺青”,可以防止竹簡變形、被蟲蛀,因此竹簡也被稱爲“汗青”。),再截成寬度和長度相等的竹片。經過一段時間,他終於製成了竹簡,將借來的《春秋》抄寫在自己的竹簡上,利用休息時間來學習。後來他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官至左內史、丞相,被封爲平津侯。
這兩則故事都說的是古人自己創造條件刻苦學習的事情。在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科學技術極其發達的今天,書本已經是最爲平常的學習材料了。從十幾年前風靡的學習機,到現在的電子辭典、掌上電腦、點讀機,無一不是在爲我們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客觀的條件具備了,這就需要我們有更足的學習勁頭,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註釋頭懸樑:將頭髮懸掛在屋樑上。
不教:不靠別人的督促。
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需要別人督促就能自覺地勤奮苦讀。
心解苦讀與樂讀中國傳統的讀書法有兩種:一曰“苦”,二曰“樂”。苦讀的代表是孫敬和蘇秦,也就是《三字經》中“頭懸樑,錐刺股”的主角。樂讀的倡導者是孔子,即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頭懸樑”是漢代孫敬的故事。孫敬,字文寶,信都(今河北冀州)人。他年少好學,而且嗜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里們都稱他爲“閉戶先生”。《太平御覽》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一直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磕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樑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髮拴在一起。這樣,打瞌睡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拽一下頭髮,自己感到疼痛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從這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憤苦讀。年復一年的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爲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里的學子來向他求學、解疑。
“錐刺股”是戰國時期蘇秦的故事。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期的韓國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後出遊數年,一無所獲而歸,遭到家人的譏笑。於是他發憤用功讀書。有時候,實在困得不行了,就用錐子刺一下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就會醒來繼續讀書。經過了幾年之後,蘇秦再次出發。到燕國去見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縱主張,並資助他去遊說。六國經過他的勸說而聯合起來,有效地制衡秦國,蘇秦成爲縱約長,披六國相印,給秦國下了縱約書,致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