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和“苦讀”相比,現代人似乎更鐘情於“樂讀”。實際上這兩種方法是互爲補充、互爲促進的。
愛因斯坦一句很有名的話就是:“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沒有失敗也就不會有成功。姚明到了NBA從一個“菜鳥”成爲今天的籃球巨星,是他刻苦訓練的結果。因此,可以說“苦”是一個必經的過程。農夫在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卻收穫了萬顆果實。這個道理簡單嗎?在實踐中,他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興趣從何而來呢?朱光潛先生在談及有志於做學問的人時說:“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久了他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談讀書》)有了滋味也就有了興趣的萌芽,再“啃”下去,發展到欲罷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可見興趣並非憑空而來,也是可以培養的。這培養的途徑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陣子。
如果說苦讀是樂讀的基礎,只有苦讀才能找到自己“樂”的所在,那麼樂讀就是苦讀的超越。帶着濃厚的興趣去讀書,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爲有了興趣,讀時精力集中,心無雜念,所以感受深,記憶牢,且聯想豐富,“心騖八極,神遊刀仞”。既沉醉其中,“苦”也就不能稱之爲“苦”了,並且樂此不疲,流連忘返。正如梁啓超先生所言:“趣味總是慢慢的來,越引越多,像倒喫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處。”然而林語堂極不贊成“苦讀”,他說:“不睡覺,只有讀壞身體,不會讀出書的精彩來。”林先生的話並非毫無道理,但他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這位“苦讀”的代表蘇秦最後並非一無所成,而是“終一酬壯志,功名傳千古”了;“苦讀”的另一位代表孫敬最終也學有所成。由此可見,“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話還是值得我們牢記的。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註釋囊螢:把螢火蟲裝在紗袋裏。
映雪:積雪的反光。
輟: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