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後人在總結蘇洵之所以成功時,大都歸結爲他的不放棄。在前面我們提到過,人生中學習的最佳時間是十三歲之前。在這段時間裏讀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如果錯過了人生的前十三年,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曾國藩曾經說過:“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大地數萬裏不可能極,人於其中寢處遊息,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所能辦者,不過太侖之一粒耳。”知識是無限的,生命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我們抓緊時間去學習。民族英雄岳飛在他的名作《滿江紅》曾寫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他以自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給予後人以有力的鼓舞和鞭策。我們在小學的課本上都學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這句格言來自古詩漢樂府《長歌行》:“青春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到東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者借園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敗的形象,來比喻人生少壯時的美好和老大時的悽慘;並用河水東流不返來比喻時間的流逝,不會爲一個人而停留,以此來提醒人們要珍惜時間。我們不知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作者,是不是在追悔自己的一生?但能夠肯定的是,古往今來,有許許多多的人,當他們到了白髮蒼蒼的年紀,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都會爲之深深震撼。這也是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到今天的原因,可惜當時年幼的我們未能深刻地體會出這句話的內涵。“少壯”所概括的是一個人從十幾歲到三四十歲的時段。這是每個人一生中最寶貴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的人,思想活躍,熱情澎湃,體力充沛,想象力豐富,充滿勇氣和進取精神,正可謂“敢想、敢說、敢幹”。這段時間是我們實現自己“雄心壯志”的最佳時期。親愛的朋友們,不要再停留在自己的空想中,是要行動的時候了!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衆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註釋梁灝:五代末年人,八十二歲才考取進士。
對大廷:在朝堂上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
稱異:感到驚奇。
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獨佔魁首。他這麼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大家感到非常驚異。而我們也應該趁着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至老不倦。
心解志向這一節講的是梁灝八十多歲中狀元的故事,以此激勵青年人要早立志向。
梁灝是五代末年人,歷經後漢、後周和北宋三朝,他少年時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狀元誓不罷休。結果屢試不中,受盡別人譏笑。但梁灝並不在意,他總是自我解嘲地說,失敗一次就離成功更近一步。直到八十二歲的時候,他才考中狀元。爲此,他曾寫過一首自嘲詩:天福三年來應試,雍熙二年始成名。饒他白髮頭中滿,且喜青雲足下生。觀榜更無朋儕輩,到家惟有子孫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龍頭屬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