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顏之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文】吾觀《禮經》,聖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皆有節文,亦爲至矣。但既殘缺,非復全書;其有所不載,及世事變改者,學達君子,自爲節度,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夫風操。而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不勞翰墨。汝曹生於戎馬之間,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
【譯文】我看《禮記》上聖人的教誨:爲長輩清掃贓物時應如何使用簸箕掃帚,進餐時如何拿匙和筷子,在長輩面前咳唾、應答問話等行爲態度,以至爲長輩拿蠟燭、端水洗手等日常小事,都有明確的禮節規定,也可說是極爲詳備了。但此書已經殘缺不全,沒有恢復原來的樣子;那上面還有未能記載的某些禮節規矩,以及隨社會變動而改變了的禮節。所以學問通達的君子,就自己定下一些禮法節度,互相承襲實行,從而被社會上稱爲士大夫風操。雖然因各自家庭情況頗有不同,所得見解也不一致,因而互相推長話短,但他們修身養性的路徑,卻是可以知道的。從前在江南的時候,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很有禮法規矩,耳濡目染,人自然會懂禮節,就像蓬生長在麻中,不扶也會長得直一樣,不用多費筆墨教育。你們生長於戰爭動亂年代,有些禮節看不到也聽不到,所以我姑且記錄下來以傳給子孫後代看。
【原文】《禮》雲:"見似目瞿,聞名心瞿。"有所感觸,惻愴心眼;若在從容平常之地,幸須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當忍之。猶如伯叔兄弟,酷類先人,可得終身腸斷,與之絕耶?又:"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益知聞名,須有消息,不必期於顛沛而走也。梁世謝舉,甚有聲譽,聞諱必哭,爲世所譏。又有臧逢世,臧嚴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孝元經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縣民庶,競修箋書,朝夕輻輳,几案盈積,書有稱"嚴寒"者,必對之流涕,不省取記,多廢公事,物情怨駭,竟以不辦而還。此並過事也。近在揚都,有一士人諱審,而與沈氏交結周厚,沈與其書,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譯文】《禮記》說:"見到有與死去的親人相像的人或聽到與死去的親人相同的名字,心中都會突然感到驚駭。"這是因爲有所感觸,自然引發的內心哀傷;若在日常與人交往中,就可申訴自己的情懷,說明悲傷的原因。即使在一些無法避開家諱的時候,也應當強自忍耐不表露出來。這就象自己的伯、叔、兄弟等人,酷似先人,難道可以一輩子因此傷心斷腸,而斷絕和他們來往嗎?《禮記》中又說:"寫文告時不避諱,在祖廟中說祝辭時不避諱,與國君談話時不避自己父母的諱。"由此可知,在聽到有關先祖的名字時,必須要斟酌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而不必慌忙地避開離去。梁朝的謝舉,很有聲譽,可他只要一聽到先父先母的名諱就會失聲痛哭,被當時的人所譏笑。還有臧逢世,他是臧嚴的兒子,學習勤奮而有品行修養,不失其好門風。梁元帝在當江州刺史的時候,派他到建昌督察有關事宜,郡縣的士民百姓,競相上書言事,從早到晚聚滿了公堂,几案上堆滿了文書,凡是書信中寫有"嚴寒"字樣的,臧逢世都必定對着書信流淚哭泣,而不能審察其中到底有無可取可記的事項,因此多次荒廢了公事,以至大家都爲之怨恨驚駭,結果臧逢世因辦不好公事而被遣還。以上講的都是一些過分講究避諱的事。近來在揚都,有一士人忌諱"審"字,而他又與一個姓沈的人交情深厚。姓沈的給他寫信時,爲避他的諱而只署自己的名,不寫上姓,這就不合人情了。
【原文】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稱;厲王名長,琴有修短之目。不聞謂布帛爲布皓,呼腎腸爲腎修也。梁武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爲絹;乃謂銷煉物爲銷絹物,恐乖其義。或有諱雲者,呼紛紜爲紛煙;有諱桐者,呼梧桐樹爲白鐵樹,便似戲笑耳。
【譯文】凡是要避諱的,都應該找和原字意義相同的字來代替。如齊桓公名叫小白,博戲中的"五白"就被稱爲"五皓";西漢淮南厲王名叫"長",他的兒子劉安編著《淮南子》時,就把琴的長短說成"修短"。但卻從沒聽說誰把布帛稱爲"布皓",把腎腸稱爲"腎修"的。梁武帝小名叫阿練,他的子孫都稱練爲絹,假如把銷煉物稱爲"銷絹物",恐怕就違背原意了。還有諱"雲"字的,把"紛紜"稱爲"紛煙";有諱"桐"字的,把"梧桐樹"稱爲"白鐵樹",這便近似於開玩笑了。
【原文】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兒曰鯉,止在其身,自可無禁。至若衛侯、魏公子、楚太子,皆名蟣蝨;長卿名犬子,王脩名狗子,上有連及,理未爲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北土多有名兒爲驢駒、豚子者,使其自稱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漢有尹翁歸,後漢有鄭翁歸,梁家亦有孔翁歸,又有顧翁寵,晉代有許思妣、孟少孤:如此名字,幸當避之。
【譯文】周公給兒子取名叫伯禽,孔子給兒子取名叫鯉,這類名字的意義只限於他們兒子自身,自然可以沒什麼禁忌地使用。至於像衛侯、魏國公子、楚國太子的名字都叫蟣蝨,司馬相如的小名叫犬子,王修的小名叫狗子,這就牽連到他們的父輩,在道理上是講不通的,古時人們所實行的,正是今人所譏笑的。北方人多有給兒子取小名爲驢駒、小豬的,讓兒子自稱這樣的名字,以及讓他的兄弟也這樣叫他,又怎麼能忍心呢?前漢有個人叫尹翁歸,後漢有個人叫鄭翁歸,梁朝也有叫孔翁歸的,又有叫顧翁寵的,晉代人有人叫許思妣、孟少孤的,像這樣的名字,還是應當避免纔好。
【原文】今人避諱,更急於古。凡名子者,當爲孫地。吾親識中,有諱襄、諱友、諱同、諱清、諱和、諱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聞者辛苦,無憀賴焉。
【譯文】現在的人對於避諱,比古代更加講究。凡是爲兒子取的名字,都應當爲孫輩們留些餘地,使其不因避父諱而陷於尷尬境地。在我所親近熟識的人中,有諱"襄"字、諱"友"字、諱"同"字、諱"清"字、諱"和"字、諱"禹"字等常用字的,大家聚會的時候,交往疏遠一點的人倉猝之間不知所諱,結果觸犯了很多人的家諱,使聽者辛酸悲苦,大家也甚感無聊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