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第7/8頁)
孺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此朝堂上,有大臣便不是很看好棉花的推廣一事,當時還曾言道:“桔逾淮而北爲枳,鸐鵒不逾濟,貉逾汶則死,此地氣然也。”(2)
就是說有些作物它就只適合在故土生長,離了這塊土地,就會因爲“風土不宜”,發生異變,或是產量低下,或是根本栽種不活。
但老皇帝顯然並不認同這一觀點,因爲棉花原就是藩國外來的新作物,柏州屬實還算不得它的故土。
於是這纔有了去年時,朝廷讓韓徹對棉花的栽種做了詳細的陳述。
事實也確實證明,之前棉花在各地引種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種植技術上,並不是純粹的風土問題。
然而棉花想要順利推廣,除了栽種問題,百姓的積極性也很重要。尤其是朝廷做大規模推廣種植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將來能讓棉花取代葛麻等織物,成爲新的稅收徵收對象。
韓徹便提議在擇選好的種植區域,可先實施鼓勵百姓自主參與種植,而非朝廷直接下發種植任務。
“凡擇選區域的民田,每戶分發五畝棉種,隨官府教導栽種。此五畝棉地,也暫且定爲官府與民租佃,並僱傭其栽種。”
“待棉花成熟收穫後,再讓百姓自主選擇是要官府租佃的銀錢,亦或是自己繳納棉地的稅收。”
這就相當於把風險全都轉嫁到朝廷,百姓栽種棉花若是失敗,至少能拿到田租和栽種時的勞作報酬。若是栽種成功,百姓覺得棉花獲利更多,又能選擇按照官府要求,繳納對應的稅收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