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續筆》卷十三的《民俗火葬》一文指出,‘自釋氏火化之說起,於是死而焚屍者,所在皆然’。”
宋人說:“吳越之俗,必積累而後辦。至於貧下之家,送終之具,唯務從簡,是以從來率以火化爲便,相習成風。”“浙右水鄉風俗,人死,雖富有力者,不辦墓爾之土以安居,亦致焚如僧”。
“這樣的記錄非常多,《宋史》中《士庶人喪服紀》記載戶部侍郎榮薿的奏章:‘臣聞吳越之俗,葬送費廣,必積累而後辦。至於貧下之家,送終之具,唯務從簡,是以從來率以火化爲便,相習成風,勢難遽革’。”
“吳越之俗,必積累而後辦。至於貧下之家,送終之具,唯務從簡,是以從來率以火化爲便,相習成風。”
“周煇《清波雜誌》也寫道:‘浙右水鄉風俗,人死,雖富有力者,不辦墓爾之土以安居,亦致焚如僧。’”
“這已經不是因貧困而因陋就簡解決問題的措施了,而是一種風俗,富貴人家也相習而安,甚至‘作樂……擲不少紙繪之僕婢、馬駝、金銀、布帛於火焚之……焚屍既畢,復作樂,諸人皆唱言,死者靈魂將受偶像接待,重生彼世’。估摸着中國人焚燒紙做的祭品的習俗,就是從那個時候留下的。”
“這些主要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當然操作便利,少了費用等客觀因素也在裏邊發揮了作用,甚至影響到了高層。”
“比如宋真宗時期的宰相王旦,與當時另一政治家,文學家楊億是好友,臨終前委託楊億替自己舉行葬禮,要求‘用茶昆火葬之法,藏骨先塋之側,起一茆塔,用酬夙願’。”
“當然了,這樣的做法有違儒家禮儀,後來爲二程、朱熹深惡痛絕,他們成了大量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主張以儒家禮儀舉行葬禮,反對火葬。”
“他們認爲‘自叔葉菲廢,漸用火葬,父母之重親,舉而焚之,衣冠委於煙埃,骨肉熾於薪炭,神靈惱懼,何痛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