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只差二兩銀子,那就很可能只是誤差了,於是帥嘉謨得出了結論:在大明開國之初,整個徽州府六縣共虧欠夏糧兩萬零四百八十石,該虧欠以“夏稅生絲”爲名義補上,折八千七百八十匹生絹。這本來沒有問題,問題是在乙巳改制之後,這筆稅款不知爲何,居然由全府承擔變成了由歙縣一縣單獨承擔。
而更悲劇的是,這八千七百八十匹生絹屬於折色稅,要以實物形式繳納。然而徽州根本不養蠶,於是歙縣的老百姓必須先把糧食賣掉換成銀子,再拿銀子去買生絲,最後繳給官府。這就表示前後要折兩次,成本不用說了,肯定是非常高。
還有就是,這個八千七百八十匹是到庫的數字,還得加上中途運輸成本與損耗。所以整個折算下來,歙縣人民實際付出的比賬面更多,也許九千匹,甚至上萬匹也說不定。
可想而知,如果這一情況確實無誤,那歙縣簡直倒黴透了!因爲從至正二十五年“乙巳改制”開始算起,直到隆慶三年——歙縣百姓頭上的這筆冤枉稅傻交了兩百多年!
帥嘉謨驚得自己都頭皮發麻,所以做事很謹慎,他沒有急着去驚動官府,而是先自己在歙縣仔細摸底了一番。結果他發現,原來自己還不是最早發覺這件事有問題的人,早在嘉靖十四年,已有兩個歙縣人王相、程鵬,就發現了這個“人丁絲絹”有問題。
當時,他們沒有在徽州府本地抗議,而是直接越級呈文給了徽州府的上級——應天巡撫,而且還不止一次!
當時第一次接到呈文的是應天巡撫陳克宅、巡按宋茂熙,這二位還是認真辦事的,很快給了批覆,要求徽州府徹查。可惜的是時間不湊巧,這兩位很快便升遷轉走,接任者又不清楚之前的情況,這件事就沒人再去追問。
王相、程鵬二人也估計到了這種可能,於是再次呈文到應天巡撫、巡按處,接任的巡撫歐陽鐸、巡按遊居敬,於是也接到了同樣的呈文。這兩位剛剛上任,當然不能有事不辦,所以也很快給了批覆,並且要求徽州府召集六縣合議。結果負責此事的官、吏,都是其他五縣出身,於是敷衍塞責,推諉拖延。
到後來王相、程鵬先後莫名去世,這件事便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