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小星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熹對這一節的傳注中說:“事得其序之謂禮,物得其和之謂樂。事不成,則無序而不和,故禮樂興。禮樂不行,則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罰不中。”
鄉試、會試之中經義題都是大題,沒有童子試那樣的截搭題,在破題方面就不會太難,不會出現審題不清的情況,想要在考試中出彩就更加困難了,想要做得好立意方面,摸準主考官的脈門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看到這道題,想來又是張元楨表達對憲宗時期朝堂的不滿,朱見深剛剛即位後,他便上書朱見深“勤講學、恭聽政、廣用賢”,想要在新皇帝手下一展抱負。
誰料到朱見深對其置之不理,置之不理也就罷了,但是後來朱見深寵幸宦官和僧道,荒廢朝政,加上同上司不和,張元楨心灰意冷,借病居家長達二十年,直到看到孝宗朱佑樘頗具民君之相,纔再入朝堂。
摸準了張元楨的心思,李傑提筆破題。
“即刑罰所以失中,知禮樂不可廢也。”
隨後將禮樂與刑罰的關係娓娓道來,從禮樂不興內講出刑罰不中的原因,揭示禮樂不興則刑罰必會出現種種弊端。
禮樂在古時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詞,孔子對於禮樂多有描述,大到治國,一個國家想要和諧、穩固,必合乎禮、正乎樂,小到爲人處事,禮也可以陶冶人的境界、情操,使人眼界豁達、心胸開朗,知道該如何規範自己的行爲。
禮是什麼,是秩序,萬事有序謂之禮,樂就是德,和現在說的音樂完全不是一個意思。
《禮記·樂記》中則說道說:“樂者,非謂黃鐘大呂、絃歌幹揚也,樂之末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