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小星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鹽場上男女老幼揮汗如雨,男的做着重體力活,老幼婦孺則準備着晚間煎鹽用的柴薪。
在錢大使的介紹中,李傑得知使用傳統的煎鹽法時,竈戶全家在日出之前便要趕到亭場(煮鹽的場所)擔灰灘曬,將煎鹽後燃盡的草灰在天亮之前,分層的攤散在亭場上,從日出到日落忙的一刻不得停歇。
聽完錢大使的講述李傑不由得嘆道:“鹽丁苦,鹽丁苦,終日熬波煎淋滷。一葉知秋,上裏鹽場尚且如此,兩淮、兩浙這樣的重要鹽區一直沿用煎鹽法,課業沉重,那些竈戶怕是四時晝夜不得休息。”
錢大使聞言不露聲色的拍了個馬屁:“人生不願萬戶侯,但願鹽利淮西頭,兩淮鹽課三百萬,可當漕運米值全數,然而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鹽利之重,卻不曾看到竈戶之苦,像大人這樣關心竈戶生活的可不多。”
兩人言談之間來到了平日裏曬鹽的地方,一座座石頭砌起來的滷盤散落在空地上,錢大使向着李傑解說道:“大人且看,這些便是曬鹽之物,先選取合適的鹵地,潮水褪去後取海泥暴曬至極幹,然後放入池中以海水澆之,反覆如此則滷可用,而後將滷水至於滷盤之上,暴曬數日成鹽,無薪柴費故也。”
李傑問道:“曬鹽之法如此便利,爲何朝中大臣大多不知?難道都轉運鹽使司沒有上奏嗎?”
錢大使沉吟片刻答道:“不是不上奏,而是上奏了也沒用,福建鹽場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歷來不受朝廷重視,朝廷無暇他顧,只要保證能夠完成定額的稅收就行了。”
聽完錢大使的話,更讓人覺得古代交通不便帶來的弊端,行政效率低下,明明有好的辦法卻視而不見,當然這其中也有使用曬鹽法私鹽更難管控的原因在內,不過也不能因噎廢食。
李傑一路見到的竈戶大多衣衫襤褸、赤腳蓬頭,除了成年男子,婦孺兒童大多一臉菜色,孩童的眼神中偶爾會流露出對未來的一絲憧憬,而大人們大多一臉麻木,彷彿認命一般機械地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