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庸不是對錯搞折衷,而是兩非取一是。”
“中庸要解決的是極端問題,它解決的不是一般矛盾,而是特殊矛盾。”
“無獨有偶。比孔子晚一個多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倫理學》中,也提出了與中庸類同的概念,希臘文是mesotes,指不偏不頗,處於兩個極端的中間。”
“亞里士多德認爲,人的一切道德行爲都可分爲過度、不及和適中三種狀態,有人稱爲‘三分法’。例如‘勇敢’的過度是‘血氣之勇’,不足是‘怯懦’;‘慷慨的過度是‘奢侈’,不足是‘吝嗇’;‘誠信’的過度是‘浮誇’,不足是‘虛僞’;‘友愛’的過度是‘怠慢’,不足是‘阿諛’等等。”
“亞里士多德與孔子都認爲,過度和不足是惡行的特徵,只有適中纔是美德——中庸之德……”
講真,爺爺的課題偏深奧——有關中庸的正確解讀,一直是東方哲學中的難點,即便是放在港大和港中大文學系中,也未必有幾個學生真正理解。
爺爺的講述也很平實,甚至都沒有那天自己講故事方式生動。
不過,老爺子很有授課技巧。
他拿來亞里士多德的三分法理論,與孔子提到的中庸之道進行類比,在東西方哲學中架起一道橋樑,從而讓歐美人也能很容易瞭解,什麼是東方哲學的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