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光四家監察機構的評語洪濤不信,就連李贄的話也不能全信。那該怎麼判定陳用賓到底是能臣還是庸官呢,只有一個辦法,把人叫回來親眼看看,多聊幾句。但在這之前,還得把人家的工作內容搞搞清楚。
關於緬甸的問題也是說來話長。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大將沐英攻打雲南擊敗蒙古勢力後被封作西平侯,世代鎮守雲南。當時的緬甸阿瓦王朝臣服於明朝統治,成爲附屬國。
但隨着大明帝國的實力逐漸衰弱,到嘉靖時期,中央政府的大部分精力全被吸引到了北邊,很難再分心兼顧遙遠的大西南。
結果雲南境內的土邦就有點不受約束了,經常派兵攻打緬甸。緬甸王趕緊向大哥求援,您猜怎麼着?鎮守雲南的大明官員居然沒當回事,壓根就不曾上報。
這下緬甸王懷恨在心,在把雲南土邦的進攻打敗之後,立刻發檄文控訴大明帝國的不作爲,起兵反明,自稱西南金樓白象王。
從此之後,原本歸順的屬國成了死對頭,三天兩頭跨境騷擾。兩邊互有勝負,明軍雖然打了幾次大捷,卻也無力剿滅,就這麼拖到現在。
陳用賓上任之後一改前任的作風,用各種手段與當地土司搞好關係,目的就是以夷制夷。效果肯定有,但大勢已去,在和緬甸軍隊的作戰方面處於被動防禦,只能勉強支撐。
這也是被都察院批評的重要依據,在御史們眼中緬甸不過是彈丸之地,明軍一到必須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沒做到這點就是指揮不利,工作沒做好自然要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