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暉霞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改革後的農村,百廢待興,地方上除了把集體養殖的牲畜和部分農耕機具分到個人,土地進行大包乾,還要普及文化教育。
在上級教育部門的督促下,爲了讓山村的孩子就近讀書上學方便,荷塘村根據上級指示,當然也要辦一所學校。
過去的生產隊委會改成了村委會,村委會決定把原來大集體時的兩間牛舍改成學校。
村委會找了一部分人,把這幾間房子裏裏外外重新粉刷,又在靠西頭的一間房子的山牆上用蔴匹剁碎,用石灰和些鍋竈黑灰泥上一塊黑板,在地上用白鹼土用四根木棍夾着用榔頭敲出了一道道兩邊留有走道的土牆,把這一道道的土牆表面用細土泥的光勻滑溜,作爲學生上課用的課桌。然後,又用鐵鏟在土牆的下面挖了一個個小洞洞,讓孩子們上課時把雙腿伸在這個小洞洞下面。這樣一所簡單的教室就完成了。
村幹部和管教育的上級領導意見,根據地方村名的稱呼命名,這兒就叫“荷塘村民辦小學”。
上級給這個學校分來了一位某師範學校畢業的曾老師任教,其實,後來聽人家說,這個曾老師是自願報名到這個邊遠山區來教學的。
學校辦好了,教師也來了,村委會就專門抽出一名青年幹部帶領着曾老師,挨門挨戶地去動員學生入學。
根據上級要求,兒童的入學率必須達到百分之九十八,達不到,也要達到,完成不了這個任務,這個村的領導就要挨批評。
經過宣傳和動員,村裏的孩子熱鬧起來了,他們個個揹着媽媽或者奶奶給縫製的簡單的小書包,男男女女相互拉着手,高高興興地上學去。
可是,兄弟姊妹多的,家庭生活實在困難的,對於鄉村辦學還是想不通,他們不讓自己的孩子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