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暉霞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件事情又給曾老師帶來了一個大難題。爲了完成入學率,達到大部分兒童都能到校讀書,這個任務是個非常艱鉅的任務。
曾老師爲了完成任務,也把此項工作看做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他一邊自己抽時間去做家庭困難的學生家長的工作,一邊又協同專管教育的那個青年幹部一起上門去說服動員。曾老師向這些不願意入學兒童的家長耐心地宣傳學文化的重要性和沒有文化的苦楚和難處,要他們想一切辦法,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到校讀書。可是,再怎麼苦口婆心,仍然有不少適齡兒童得不到學習的機會。家長說,必須讓他在家帶小弟弟或者小妹妹,要不就必須幫着家長做家務,還有的要孩子上山打柴拾草,說離了孩子大人沒有辦法種地,再說,土地包產到戶,哪個能不顧自己當前的實際情況呢?
曾老師的作息時間安排得十分緊密,他要利用課餘時間給學生批改作業,自己早上比誰都起得早,晚上比誰都睡得晚,他必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去找村裏的負責教育的幹部一起去動員不能入學的兒童家長,好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好說歹說,就會又有幾個孩子來到學校讀書了;無奈的是,有的人家真是不好說服;有的甚至蠻不講理,但仔細想想,人家說的也有些道理。有的家長說,俺的孩子就是我們這個家離不開她的大忙人,除了帶小的,還能在大人農忙時幫着做飯,餵豬,拾柴火等等,總之,孩子雖小,也能幫着大人做不少大事小事。還有的家長說,讀書沒有用,說咱窮人不需用文化,識字也得幹活,大文盲也照樣種莊稼。
也罷,誰能替老百姓想的這麼多啊,當官的又有幾個能真正看到弱者的難處呢?曾老師面對的是多少有知識的聰明人呢?有時候,他也只能是面對現實,對農村的事兒回報上級時不得不有點兒瞞着掖着的行爲。
曾老師的家屬在附近的鎮上工作,他已經有兩個孩子了,孩子都是在姥姥家讓姥姥給照顧着的。
曾老師喫住都在學校附近村裏給蓋的一間簡單的草屋子裏,這裏又是臥室,又是辦公室。他還在老百姓的幫助下,自力更生找些木棍在這間小屋子的旁邊蓋了一間簡易的小廚房,在村裏邊找一個內行的村民幫着磊上一口小竈,自己做飯喫。看起來,曾老師的生活很樸素。
曾老師每個星期在此地上了五天半的課程,星期六的下午,他就騎着自行車到鎮上和家人團聚。
根據上級的通知,曾老師又接受了一個新的任務,白天教適齡兒童七——十週歲以內的孩子讀書,晚上必須負責掃除年齡在十週歲以上——二十五週歲以內的青少年文盲。
這個掃盲任務很艱鉅,掃盲對象基本上都是些社會青年人,他們的隊伍很龐大,思想也很複雜。可是,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大家非常需求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