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之陌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者的話:一會還有一章
注1——對於新徵服的巴爾幹基督教地區,穆拉德蘇丹推行了德米舍梅制度(土耳其語意爲“聚集”),這種制度也不是他的原創,過去塞爾柱突厥帝國就有類似的“古爾蘭”制度,古爾蘭的意思是外國青年。
當時的塞爾柱突厥就有意地從被征服的外族人(此處外族人幾乎是特指被征服地區的基督徒)中,挑選優秀的青年爲己所用,通過德米舍梅制度選出來的青年人就會成爲“卡皮庫魯”(土耳其語意爲宮殿的奴隸),而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會成爲耶尼切裏。
關於德米舍梅制度有許多誤解,過去一些老的翻譯將德米舍梅翻譯爲“血稅”,這樣的翻譯給人一種懲罰性剝削的感覺,但是實際上德米舍梅並不是懲罰,它僅僅是指一種系統性的,定期對於外族人才的遴選。
一般來說5年才招一次,並且平均只從適齡孩子(主要是男孩)中選2.5%,這顯然不是一種很嚴酷的剝削,縱貫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可以發現奧斯曼的蘇丹特別喜歡使用基督徒作爲自己的親衛,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奧斯曼宮廷鬥爭的殘酷。
注2——原文爲janissaries,他們基本上是蘇丹的中央常備軍,最初他們的成員是俘囚和傭兵,不拘於穆斯林或非穆斯林,後來則幾乎全由「德米舍梅」dev?irme系統中徵召而來的青年組成,相比於奧斯曼帝國之前的軍制,耶尼切裏算得上是一種‘新軍’,他們也是奧斯曼帝國最早擁抱火器的部隊。
耶尼切裏們自幼接受嚴格軍事訓練,紀律嚴明,戰技嫺熟,不但是奧斯曼帝國長期以來最精銳的職業步兵部隊,而且起到了武裝警察、憲兵、宮廷衛隊等多種作用。
尤其因爲長期駐蹕在帝國政治中心君士坦丁堡,拱衛宮廷,與過去的羅馬禁衛軍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