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甚至還罕見的把宿敵吳國和楚國結成統一陣線,實在是天下奇觀!
楚軍到來時,宋國內亂已經來到第三個年頭。
如果不顧一切的打下去,就成了中原混戰。而這一切的源頭竟是宋國的君臣之爭。
光看陣容,雙方旗鼓相當。哪一方都不敢拍着胸口說自己勝券在握。就這麼埋頭互毆,兩敗俱傷是唯一的結局。爲了區區宋國的內訌,值得各國拼得鮮血四溢做如此巨大的犧牲?
兩個大國——晉國和楚國心裏都犯嘀咕。
首先是楚國。楚平王答應華登出兵後,太宰就勸諫楚王,不可出兵助華氏。太宰的理由很簡單:各諸侯國公室日微,只有宋國臣屬還事奉國君,不幫助國君平亂,反而要協助亂臣,顯然不合適。可是楚平王答應在先,話已說出口,無法收回。
楚國司馬薳越是瞭解來龍去脈的。楚軍雖來,可是從道理上來說,扶助亂臣賊子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而且,宋國向來與晉國走得近,付出巨大的代價未必能收穫相應的人情。
於是,薳越想出一個折中的方案:把“華向派”的人交給楚國,楚國負責懲罰他們,避免給宋國造成禍患。
宋元公委婉的拒絕了楚國。他的理由是:如果就這麼放過禍亂國家的逆賊,就是鼓勵叛臣作亂。
更重要的是,在楚國到來之前,“華向派”已是九死一生。有晉國率領的聯軍幫手,只要一鼓作氣,宋元公堅信,“國君派”最終一定會取得整個戰役的勝利。勝利已是唾手可得,卻要宋元公放棄,當然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