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此時的宋元公,已被戰役的反覆折騰得快沒了耐性。一心想趕緊開戰,趕緊結束,決出勝負,誓要把一干亂臣消滅殆盡才能除卻心頭之恨。他不去設想,如果七國在此展開廝殺,損失最嚴重的就是宋國。
他國不過是損失兵力,打完撤走即可。戰役發生在宋國本土,到時城牆毀壞,滿目瘡痍,甚至可能被夷爲平地。良田盡毀,樹木遭伐,百姓何以安生?
可悲的是,跟百姓的死活相比,統治者的面子顯然比天還大。除非遇上更強勢的國家,採取更強硬的手段,才能逼迫統治者讓步。
這個角色非晉國莫屬。
中行吳跟齊國將領烏枝鳴、苑何忌,衛國公子朝,曹國翰胡幾經推演,多次求證,一致得出結論:此戰萬萬不能再打。
“華向派”已經走投無路,一定會力拼到底;吳軍屢遭挫敗,憋着一口氣想報復;楚國好心議和,卻被宋國回絕。楚國是大國,大國尊嚴怎能輕易被忽視?萬一楚國惱了,發誓要拼個你死我活,那該如何是好?
雙方兵力相當,戰局瞬息萬變。在晉國率領聯軍到達之前,不就是反反覆覆,互有輸贏?接下來再反覆幾次,互有折損,可能在座的都要戰死異鄉,有必要嗎?
幾位首領幾經商議,拿出方案:放走華氏,並將他們交給楚國。這樣一來,宋國內亂既平,楚國又挽回了面子。支持宋國的晉、衛、曹、齊也有平亂之功,不必擔心無限制的滯留此地。
主意已定,聯軍派出代表將方案提交給宋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