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周朝初年,天下已定,周武王去世,周成王繼位天子。成王年紀尚幼,由叔父周公旦攝政。
八年後,周朝諸侯國唐國(地處黃河、汾河東面,方圓約一百里。)發生叛亂,威脅周王室河東地區。周公旦果斷出兵,很快平息了唐國的叛亂。爲防反對勢力死灰復燃,周公旦下令,將唐國居民遷至杜地,部分周王室子孫則被遷到唐地。
兩年後,恰逢周成王要給同母弟弟叔虞分封,成王便將唐地分封給弟弟。史上稱叔虞爲唐叔虞,便是由此得來。後來,叔虞的兒子姬燮繼位後,將唐國遷到晉水之旁,國號也由唐改爲晉,就是現在的晉國。
唐地處夏人故墟,四周被戎狄環繞,再加叛亂剛剛平息,局勢動盪不定,民族矛盾尖銳。叔虞去到唐後,發現形勢十分嚴峻。最終,他秉持“啓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原則,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唐國治理得井井有條。
所謂“啓以夏政,疆以戎索”,“啓以夏政”就是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至於“疆於戎索”,“戎索”就是戎法。兩者結合,即是沿用夏朝之政治國,用戎狄之法區劃土地。
那麼,這份治國方略由何而來呢?據記載,叔虞赴唐前,周成王“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啓以夏政,疆以戎索。”
與叔虞同時賜封的齊、魯、衛的治國方略則是“啓以商政,疆以周索。”
兩相比照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對唐國的治理,跟齊、魯、衛完全不同。之所以不同在於,唐國的國情與其他三國不同。所以,“啓以夏政,疆以戎索”乃是因地制宜、因事而異的靈活變通的治國綱要。
這一方針,旨在發揮夏民族的優勢傳統,同時又兼顧戎族的部落習慣,做到了求同存異兼容幷包,可說得上是周王室在特殊時期特殊地點進行的改革試點。
後世大量史實證明,這一方針已成晉國的傳統國策,對晉國甚至“三晉”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