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士鞅聽罷,低頭陷入沉思。晉國與楚國休戰四十年,四十年中,有個顯而易見也是士鞅樂見其成的變化——趙武去世後,卿族勢力進一步增強,相反,公室的影響力在進一步削弱。這其中,受益最多的當屬士氏家族,其次是中行氏家族。
如果打破晉楚和平的局面,意味着晉國要發兵攻楚。儘管有諸侯助力,晉國是盟主,兵力錢財肯定是出得最多的。落實到各家,無論士氏家族還是中行氏家族,必定要有人統兵作戰。
如果這是一場有勝算的戰役也就罷了,至少勝利是有戰利品的——楚國的賠償、俘獲的財物兵器等等。如果是一場沒有勝算,即使勝了,既對國家利益沒有具體好處,各卿族也無收穫的話,還有必要打嗎?
經過權衡利弊,答案已是昭然若揭——實在沒有必要爲了個虛名引火燒身。
贏或不贏,晉國挑了這個頭,楚國都會報復。未來,又會陷入晉楚糾纏不休的局面。這是士鞅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想牽涉其中。可是他是中軍元帥,如果楚國真的報復,他必須領兵上陣,繼續無意義的糾纏。
今時今日的士鞅,他的腦袋非常清楚,他政治生涯裏的輕重緩急是什麼?
輕的是公室利益,尤其是什麼霸主名聲號令諸侯,這些都是虛名;重的是騰出時間精力把自家實力不斷壯大,籠絡更多的人加入士氏的陣營,和黨羽一道把士氏家族的領地權力進一步擴張。
中行寅的一番說辭,可說是目光長遠高瞻遠矚,令士鞅對他刮目相看。
中行吳去世後,士鞅時常會有惘然若失的遺憾。想當年,他與中行吳的配合真叫天作之合——一文一武,一個謀劃方略,一個率兵征戰,兩家風光,一時無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