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法國佔領莫斯科的時候,是以多勝少。俄國把法國人打跑的時候,他們是發動了民兵在內的約九十萬人蔘與了戰鬥,仍是以多勝少。
“柏舉之役”中,吳國佔領郢都時是以少勝多,打了楚國個措手不及。待申包胥請到秦國的救兵加上楚國的殘餘軍隊,聯手把吳軍趕出郢都,變成了以多勝少。
再者,吳國戰敗和法國戰敗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吳國之所以沒有笑到最後,乃是驕傲無禮缺乏長遠的眼光,被勝利衝昏頭腦,不思進取,沒有據郢都擴大戰果的深謀遠慮。
法國之所以在莫斯科折戟沉沙的原因比吳國複雜得多。一是戰線太長,補給消耗巨大;二是莫斯科的天氣難以適應,水土不服,軍士戰鬥力被削弱;三是俄國的堅壁清野戰略逼得法國本已舉步維艱的補給更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比如——
法國佔領莫斯科後以爲大功告成,士兵變得懈怠。與此相反,俄國人退守後卻時刻不忘收復失地,不斷的召集人馬積蓄力量。一進一退的結果是——法國在日復一日的消耗人心士氣力量,俄國卻在不斷的凝聚人心實力。結果自是不言而喻,俄國越來越主動,法國越來越落入下風。
從這一點上來看,先發制人者,未必能制人到底,與之相應,後發制於人者,也未必一敗塗地。
在血腥殘酷的戰爭中,撤退放棄未必就意味着認輸。在保全實力的前提下暫時退出風暴圈,冷靜下來仔細謀劃,強過頭腦發熱的匹夫之勇。
顯然,跟楚國相比,俄國戰鬥民族的戰略戰術更成熟多樣。他們是半主動半被動的撤離莫斯科,楚國則是被打得抱頭亂竄走投無路不得不敗走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