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至於說鄭國背棄晉國,有晉國的原因,更有鄭國基於國家利益的考量。經過“柏舉之戰”,楚國被吳國重創,正在修復元氣,無心中原事務。另一邊,晉國的“六卿”摩拳擦掌的忙着在各自封邑收拾人心,小試牛刀,公室權力比從前更微弱,也無暇顧及諸侯國的取捨。
於是,瞅得機會的鄭國便四處興風作浪。先是滅許,接着是在周王室眼皮低下動作頻頻。
至於衛國和魯國,趙鞅之所以“失策”,歸根結底是把趙氏家族的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做出的選擇。事難兩全,既要維繫晉國的霸主餘威,又要成就趙氏的威望,兩者只能取一。
從魯國的角度來看,之所以跟鄭國和解,除了外因,還有內因。
陽虎離開魯國後,魯國的內部並不太平。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身爲宰邑的陽虎竟能以一己之能把“三桓”逼至懸崖邊,甚至差一點改寫魯國的政局,給了魯國現任家臣們許多激勵啓示。他們將陽虎視爲勵志偶像,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他們蠢蠢欲動,幻想一飛沖天,反客爲主。
說到這,有位掌管馬匹的馬正忍不住前來現身說法。
要說他之所以能從名不經傳的養馬人走到臺前並被史冊記載,還要歸功於“三桓”的提攜。
這次的主角不是最有權勢的季孫氏,而是叔孫氏。
六年前,叔孫氏的宗主叔孫不敢病重,此時繼承人未定。叔孫不敢沒有嫡子,只有庶子。
有衆多庶子之中,叔孫州仇和叔孫輒兩兄弟進入繼承人的視野。州仇年長,性格恭順,懂得察顏觀色,深得父親喜愛。弟弟叔孫輒則不同,他性格張揚,交遊甚廣,鋒芒畢露。在叔孫不敢看來,老成持重的長子顯然更適合擔任家族的首領。次子雖才幹不淺,可惜個性莽撞,難以服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