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一年,對魯國而言是濃墨重彩的一年。大聖人孔子出任大司寇,並以相禮身份陪同魯定公與齊景公在夾谷會面。
這次會談的背景是——齊魯兩國紛爭不斷(大都是齊國侵佔魯國的地盤),爲了顧及霸業,齊景公主動提出願與魯國修好,魯國也有意和解。
有求於人,可以威逼強迫,也可以直陳利弊讓對方取捨。偏偏齊國仗着國力強大,不屑以禮相待,欲要劫持魯侯達成目的。
之所以出此下策,一方面是對魯國的輕視,另一方面也是因爲陪臣是孔子。
衆所周知,孔子並非魯國宗室,也不是豪門大族的世襲勳略。一介布衣出任魯國大司寇這個要職,外界不以爲然也是情有可原。
作爲齊景公的陪同親信,齊國大夫犁彌認爲,孔子頂多是個腐儒,只知之乎者也周公之禮,是個毫無政治經驗的木頭。
由於這種偏見,齊國單方面將這次會談設計成了“鴻門宴”。
宴會開始,齊魯兩國國君依禮相見,揖讓登臺,隨行人員則站在臺下靜侯聽命。接下來是奏樂,齊國方面要奏“四方之樂”。音樂一響,數十名齊國萊邑人手持武器,美其名曰起舞助興,時則是看齊侯臉色——一旦收到進攻的指示,他們便要一哄而上把魯侯圍住當成人質。
站在臺下的齊國人倒是冷靜,畢竟他們有預謀有組織。魯國人則面面相覷面如土色。
關鍵時刻,孔子臨危不懼挺身而出。他把隨行武士叫過來,命令他們保護魯侯。隨後,他登上臺,義正辭嚴的指責齊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