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孔子大聲呵斥道:“手持武器並非待客之道,難道齊國都是這樣對待與之會面的諸侯的?邊遠不謀中原,夷狄不亂華夏,臣虜不犯盟會,兵器不逼友好。如果違備這些宗旨,鬼神不容,於德有虧,於人爲失禮。身爲大國之主,料想齊侯定不會出此下策。”
孔子的一席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齊國君臣都心虛的低下頭,齊景公不得不下令武士下臺。
接着,齊國仍不死心,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到了簽訂盟約的環節,齊國單方面在盟書中加進這樣一句話:“若是齊國軍隊出境,魯國不出兵車三百乘隨從,將依盟誓受到懲罰!”
孔子聞言,馬上作出反應。他上前對着齊景公作揖,正色道:“齊國如不歸還我汶陽之田,而要我國聽命,亦復如是!”汶陽之田本是魯國的,齊國卻強行據爲己有,故此孔子纔將此事拿出來堵齊國人的嘴。
兩次耍小聰明都佔不到便宜,齊景公既失望又慚愧。爲了改善與魯國的關係,齊國只好履行盟約,把從前侵佔的魯國汶陽地區的鄆、灌、龜陰三個邑歸還魯國。
夾谷之會,可稱得上是孔子亮相諸侯的政治首秀。在這場與齊國君主的博弈中,孔子的表現可圈可點。
首先是有智謀、有膽識。更難得的是,沒有初登要職的青澀生硬,相反,他胸有成竹,應付自如。他心繫君主安危,一心維護國家利益,以小對大毫不退縮。爲魯國掙得了面子,收穫了裏子——收復了失地。
在春秋末期大國爭霸愈演愈烈,小國被蠶食鯨吞生存空間愈見逼仄的情勢下,“夾谷之會”可謂是一股清流。
身爲小國要員,一舉一動都事關重大。相比大國,小國的容錯率更低,某件事情沒有處理好,很可能就會引發政治海嘯,導致局面無法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