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譬如從前魯國發生的“慶父之亂”——慶父憑藉一己之力殺死兩位魯國君主,把魯國攪得烏煙瘴氣,局面一度失控。
小如蔡國,因爲一時之忿,投靠吳國煽動其伐楚替自己報仇。楚國都城是破了,卻未滅亡。而今是休生養息,待到猛虎傷愈,等待蔡國的將是瘋狂的報復。
正因爲騰挪空間狹小,身爲小國的外交人員,可說是任重道遠。一代賢相子產就是以擅長在大國之間斡旋着稱,在他執政期間,鄭國的外部形勢一片大好,子產功不可沒。
照此來看,孔子陪同魯定公的此次出訪,是一次成績優異的外事活動。他向世人證明,滿腹經倫的書生不只會掉書袋,他們將理論運用於實踐的能力跟他們的課業同樣優秀。
當然,此時的孔子,雖滿腔抱負,仍然處處受到掣肘。他之所以能任此職,托賴“三桓”中權勢最煊赫的季孫氏的賞識。
此時的魯國,孔子的存在如同清朝末年的李鴻章——裱糊匠的作用。他在艱難的爲魯國爭取可能爭取得到的尊嚴、領土,而他自身的前途命運,全都要看季孫氏的臉色。
只要不觸犯“三桓”的利益,允許你施展個人才華散發迷人的魅力。如果越界,離開的只能是你。“三桓”已經雄霸魯國政壇十世,地位牢不可摧,除非外敵把魯國吞併,否則誰也奈何不了他們。
“三桓”是鐵打的銀盤,孔子只能是流水的兵。
當然,“三桓”也並非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以陽虎據費邑反叛爲開端到侯犯憑郈邑叫板家主,有點類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味——魯君之患在“三桓”,“三桓”之患在陪臣。
這一時期,以魯國爲例,窺斑見豹,可見春秋諸侯國的大致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