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似乎人人都作如此想。尤其是從死亡邊緣掙脫回到日常,都會有劫後餘生的後怕。一想到此刻已然恢復如昨,彷彿噩夢驚醒,慶幸不過是場夢。待到完全清醒,便會努力提醒自己,切記要珍惜往後的歲月,感恩惜福。
趙鞅也難逃俗例。
兩大家族被驅逐,是他樂於看到的。跟三家和國君盟誓過後,他如釋重負。本以爲命懸一線,不曾想大劫過後,反而迎來了趙氏家族發展的絕好時機。
梁嬰父不足爲患,憑他卑微的出身,單薄的勢力,暫時還耐不得他人;士皋夷雖跟趙鞅有過節,畢竟已被扶立爲卿,算是小人得了志,再說了,這個卿已經失去士氏正宗的強大勢力做後盾,相信他不會愚蠢到單獨挑釁趙鞅;韓、魏是自己人,在國君面前力保趙氏,足見是患難見真情的鐵桿盟友。
至於智躒......
慶功宴上,除了犒賞一干浴血奮戰死守城池的士兵平民,也邀請了智躒。可是他推說前幾日貪涼染上風疾,只派人送了禮,並未出席。
趙鞅有些迷惑,總覺得他是藉故推託。既是兄弟又是同僚,自己全族劫後歸來,宴請賓客,怎麼能少了他呢?再說了,若不是他在國君面前極力陳情,把兩家列爲叛臣,如今趙鞅還在水深火熱呢。
若說此次趙氏能全身而退誰的功勞最大,非智躒莫屬——至少在趙鞅看來。既然如此,爲何避而不見?
當然,趙鞅也聽說了,智躒曾表示,趙氏也要跟兩家一道驅逐。對此,趙鞅是這樣解讀的——當時的情境,如果一味偏袒趙氏,很可能會激起君主的不滿。唯有把三家都拉下水,才能降低事成的難度。
或許是因爲大難歸來,趙鞅看人辨事跟從前相比有了巨大的變化。他願意把事情往好處想,也願意相信智躒可能有不得已的苦衷,而非故意將趙氏列爲打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