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前678年,楚文王伐申滅鄧後,爲實現“我有蔽甲,欲以觀中國之政”的政治意圖,依伏牛山、桐柏山的山脈形勢,沿南陽盆地和黃淮海平原分界嶺修築楚長城。
楚長城總長500多公里,按照守南攻北、東西兼防的原則,由東長城、北長城和西長城組成。東邊爲春秋所築。
楚長城史稱繒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整個春秋時期,正是憑藉繒關強則出“方城”以凌諸侯,弱則入“方城”以守門戶,楚國一直立於不敗之地。
公元前656年,中原霸主齊國號令諸侯尊王攘夷。齊桓公以楚國“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怠慢王室爲由,率領魯僖公、宋桓公、陳宣公、衛文公、鄭文公、許穆公、曹昭公組成的諸侯聯軍討伐楚國。
諸侯聯軍駐紮陘地,楚成王派屈完迎敵。
先禮後兵,雙方將領先展開對話。
齊桓公認爲,自己是爲維護王室權威領兵前來,屬於正義一方。再者,諸侯軍人馬衆多,將勇士壯,一定會取勝。
屈完淡淡一笑,“君王如果想用德行安撫諸侯,誰敢不服?若是想用武力逼迫楚國屈服,恐怕未能如願。楚國有方城作爲城防,有漢水爲城池,即使君王兵強馬壯,也無濟於事。”
身爲春秋第一任霸主,見多識廣的齊桓公絕不是嚇大的。他仔細琢磨屈完的話,又派人四處察看,證實屈完所說並非虛言。於是,帶領諸侯與楚國簽訂盟約,退兵離去。
由此可見,方城的確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