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個譬喻不禁讓人聯想到亞里士多德,他被人熟知源於他是柏拉圖的弟子,而後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可是,他的軌跡跟子貢不同。他沒有止步於老師所教授的知識,而是在與之發生分裂後,獨自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身爲亞力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對其灌輸政治、道德、哲學方面的知識,未來成爲馬其頓國王的亞歷山大大帝對科學的關注,對知識的尊重,皆來自他的教誨。
若是在中國,成爲帝王之師,許多人都會安享榮華富貴,封妻廕子,利用跟帝王的關係,爲子孫後代謀取更多的政治籌碼,積累權力財富。
亞里士多德則不然。他離開國王,回到雅典創立學校,傳道授業。他反對刻板的教育方式,跟學生一面散步林蔭大道,一面傳授知識,後人將其學派稱爲“逍遙派”。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如是說,如是做。
他一生勤奮治學,孜孜不倦。他從事的研究涉及政治、經濟、物理、邏輯、生物、美學等等,他筆耕不輟,留下四百多本著作。他是形式邏輯學的奠基人,豐富發展了哲學的分支學科。
他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影響力,幾乎覆蓋了他之後的所有西方哲學家。
兩相比較,子貢在學問上的成就,更側重於維護孔子的權威及其思想的正統,卻少有顛覆性的創造。
當然,人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社會文化的載體。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生長其間的人的發展不同,只能客觀看待,坦然接受。
不同於專注學術的亞里士多德,子貢在商業領域積累的名聲大大超越他的“言語”功績。他留下的誠實經營的經商風氣,被後世稱爲“端木遺風”,他也因此被稱爲儒商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