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與後世甚囂塵上的“無商不奸”形成強烈對比,並昭告天下,經商也可以誠實合法,雙贏互助,而非損人利己,偷奸耍滑。
與他有關的典故,除了“萬仞高牆”,還有“子貢贖人”。
話說當時的魯國,由於失去土地,許多人流落他鄉,賣身爲奴,出現大量田地無人耕作的窘境。於是國君下令,如果有人把這些人帶回來,可去國庫報銷贖金之外還另有賞賜。
子貢財大氣粗,把人解救之後直接交給朝廷,不去領取賞金。
孔子得知此事,搖搖頭,對子貢的作法表示不贊成。
孔子說道:“賜(子貢的名),你這樣做是欠缺考慮。自今以後,就無人再替流落異鄉的魯國人贖身了。你收下賞金,並不會有損你的德行,可是你不領贖金,成爲示範,無人敢領贖金,自然不會有人再去贖人了。”
孔子的這段話,流傳至今,成爲讓道德接地氣最具說服力的說辭。
道德標準定得太高,違備人倫,與人性相背,只能束之高閣,或是淪爲談資,根本無法付諸行動。本意是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結果卻適得其反。大家都做不到,只能表決心拍胸口,做足表面功夫,以此逃避指責。
就事論事。如果人人都領賞金,越來越多人被帶回魯國投入生產,創造出的價值一定大於朝廷所出的贖金和賞金。人不僅作爲生產者,同時還是消費者,生產帶動消費,消費刺激生產,循環往復,國家經濟盤活,各方共贏。
子貢的行爲,表面上看是自己喫虧成就別人,似乎是道德典範。後果卻是,他把道德標準提高了。因爲,並非所有人都具備他的財力,花錢贖人不求報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