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些人心中憋着一股氣,等着篡位的齊悼公出事。偏偏齊悼公不知天高地厚,得意忘形。先是殺死鮑牧,得罪鮑氏,接着又態度輕率的邀請吳國進軍魯國,結果卻引得魯國跟吳國聯手,兵臨齊國。
正愁師出無名的國氏、夏氏,趕緊趁機煽動,以維護公室權威爲名,號召對齊悼公滿懷恨意的太子黨除掉悼公。此時的齊國,朝野上下對吳國興師來犯恐慌不安,而這一切的禍首正是悼公。所以,無人反對這個提議。最終,將齊悼公殺害成爲順應衆意的明智之舉。
齊國對外的訃文,只簡單寫了悼公已亡,對死因卻含糊其辭。後續,整個齊國也無人提及捉拿真兇之事,顯然是各方默認,都接受了這樣的處置結果。
以上四種猜測,都有一定的概率。若是非要決出一二,還要細細推敲。
第一種,鮑氏報復。鮑氏家族雖在齊國世代爲官,卻無一位權臣貴勳。歷次的政治鬥爭中,都是田氏爲主,鮑氏附和。鮑氏之所以能在齊國世族的淘汰賽中走到決賽,多虧了田氏。當然,也是因爲追隨田氏,鮑氏家族早已偏移了鮑叔牙開啓的“擁護公室”的正軌。
放眼幾個大族,“二惠”纔是公室之後。“二守”雖非呂氏,在維護公室方面一直不遺餘力。相形之下,田氏則是徹頭徹尾的外來入侵者。田氏一步步蠶食公室的份額,鮑氏與之爲伍,恰恰是助紂爲虐。
既是哥倆好,孟不離焦,沒理由報復國君的大事不跟田氏商量,自己單打獨鬥,這不符合鮑氏的行事風格。而且,鮑氏也不具備這樣的實力。非不想,不能也。
第二種可能:朝中的反對派。
把國氏、高氏排除,是第二和第四處可能的區別。想一想,算頭算尾,齊悼公在任也就三年。齊悼公作孽的速度雖快,反對派要拉幫結派,必須篩選比較,要志同道合,還得統一認識,快速決策。對齊悼公動手,組織人手謀劃需要的時間明顯不夠,他們的膽量也不足。
第三種可能:田乞下令殺死齊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