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準不要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秋天到了,北方天氣漸漸轉涼。往西追擊的兩支萬人隊,辛棄疾的一萬騎兵歸來。另外一支萬人隊隨後也趕到了察干烏拉。那支蒙古騎兵由博爾忽率領,一直往西跑。一路往西,穿過欽察部落,靠近了羅斯公國邊境。鐵木真從前率領草原騎兵與羅斯國作戰數次。蒙古人勝多敗少,羅斯國喫了大虧。靠近草原的羅斯地區深受其害,不敢與蒙古人面對面的廝殺。爲了保護邊境,羅斯花費巨資人力在邊境修了一道矮石牆。石牆不高,足以攔住戰馬。石牆不連續,也足以阻礙蒙古人的腳步。在後有追兵的情況下,蒙古人沒法迅速躍過石牆,只能沿着石牆繼續向西。這一跑,就跑了很遠很遠的路。他們跑到了海邊。蒙古人什麼時候見過真正的大海?望着無邊際的海,他們以爲到了世界盡頭。世界盡頭無路可逃,蒙古騎兵失去了最後的希望。他們自怨自艾,不該往西跑。世界總有盡頭,他們選擇了絕路。博爾忽率軍沿着大海往南,沒走兩日,又被大海攔住了。蒙古騎兵剛要沿着大海往東走,宋軍騎兵追到了。
博爾忽不願放棄。他知道韓信的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說不定能有一線生機。他認爲蒙古騎兵背靠大海,只能一往無前,奮力拼殺,八成能衝出一道口子。背水一戰是不錯。但戰場形勢不同,瞬息萬變,不能完全照搬。在韓信用來,背水一戰成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在此時的博爾忽用來,這完完全全是個死地。蒙古騎兵被宋軍追擊了許多天,身心俱疲。到了海邊,喪失希望,都要被逼瘋了,哪有勇氣與宋軍決一死戰?何況,宋軍裝備了先進的火槍,具備遠距離殺傷能力,根本不可能與他們近身搏殺。蒙古人對那火器深感恐懼,打不過宋軍已刻進了腦子,今後還會刻進世代基因。明明知道打不過,何必要送死?
博爾忽下令全軍衝鋒,除了他的親衛隊之外,沒人聽軍令。博爾忽才終於知道,大勢已去,抵抗徒勞無用。他咬咬牙,大喊:“願意隨我衝鋒的將士,跟在我身後。想要投降的將士,等我們死光了,你們就去與宋軍投降。”他率隊衝鋒。一萬人中,有兩千多人明知不可爲,依然衝向了宋軍。這種裝備碾壓的戰爭,他們的結局註定是悲慘的。博爾忽在內,兩千多蒙古騎兵全部倒在了衝鋒的路上。宋軍對他們充滿欽佩,當他們是個爺們。對於受傷的蒙古騎兵,只要願意投降,定盡全力救治。但這些蒙古騎兵視死如歸,要是想活,他們何必如此做?沒有受傷的蒙古騎兵願意投降。不投降,不算是俘虜,宋軍就不能救治。既然不投降,就給了他們一個痛快。其餘七千多蒙古騎兵都放下武器,下馬跪地投降。由於俘虜太多,宋軍不可能分給他們戰馬。七千多蒙古俘虜被捆綁雙手,跟在大宋軍隊後面步行。
距離千里萬里,這麼走下去,可夠他們受了。但畢竟有七千多蒙古將士,分給他們戰馬騎乘,怕有意外發生。大宋騎兵追擊到此,不允許有任何閃失。按照正常情況,他們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回去。偏偏羅斯國的巡邏騎兵發現了這支部隊。羅斯國不敢招惹蒙古人,見蒙古人被宋軍俘虜,頓時勇氣增了百倍,頻頻試探。甚至有羅斯數千騎兵尾隨宋軍數日,多有開戰跡象。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還有腦子沒有?羅斯軍隊被蒙古人按着揍,現在蒙古人被宋軍按着揍,羅斯軍隊卻認爲宋軍好招惹,主動來尋釁。宋軍統帥與羅斯國統帥接觸,說明了宋軍來此的目的。羅斯國統帥甚是無禮,要求宋軍將所有蒙古俘虜都交給羅斯國。理由就是在他們的土地上俘虜了蒙古人,俘虜就該屬於他們。哪裏是他們的土地?羅斯國的土地不是用石牆圍起來了嗎?蒙古軍隊和宋朝軍隊都沒進入石牆,怎麼就是你們的土地了?再說,打蒙古人的時候,羅斯軍隊在哪?打完了,你們冒出來要人。宋軍統帥嚴詞拒絕。蒙古俘虜要帶回去交差,給了羅斯國,蒙古俘虜只有死路一條。羅斯國不過是想在獲得俘虜後,公開處決,以洗刷從前的恥辱,宣傳羅斯大公的功勞。反正到時候宋軍不在,他們怎麼說怎麼是。一定會將羅斯軍隊描繪的如同神兵那般勇武,將羅斯大公描繪成千年難遇的軍事奇才。
宋軍不給俘虜,羅斯國果然有了用強搶奪的想法。宋軍才一萬人,有什麼怕?宋軍看得出羅斯國的意圖。他們不想節外生枝,將蒙古俘虜捆在戰馬上,迅速撤離。縱然如此,半路上還是遭到了羅斯軍隊的阻攔。宋軍騎兵行進迅速,以火槍開道,羅斯軍隊怎攔得住?宋軍急行軍,撤回大草原。羅斯軍隊被甩在後面追不上。那些蒙古俘虜也節省了很多鞋子,避免被累癱了。羅斯國不知道蒙古發生了什麼事。能夠肯定是,蒙古與宋朝發生了戰爭,蒙古軍隊被宋軍擊敗。在這樣的情況下,羅斯國該當老老實實,與宋朝保持良好關係。誰能想到,反被羅斯國認爲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蒙古戰亂,哪有心思管邊境的事?羅斯國曆來貪婪,永不知足。別管那土地有沒有用,適合不適合生存,都要搶過來,寧可放着不治理,也要先搶來再說。
羅斯國軍隊進入大草原,長驅直入,能搶多少就搶多少。蒙古人是沒能力驅逐羅斯軍隊了,宋軍怎麼可能視而不見?辛棄疾正在察干烏拉,他聽聞羅斯軍隊的做法,大爲震怒。但關乎了兩國關係,需要慎重。且羅斯軍隊進入蒙古大草原,與宋朝國境無干,不好直接動手。宋軍先禮後兵,遣人與羅斯統帥見面,要求羅斯軍隊限期離開。羅斯統帥十分傲慢無禮,非但不聽,還殺了使臣。辛棄疾忍無可忍,命令畢再遇率領五萬馬軍,殲滅所有在大草原境內的羅斯軍隊,之後兵發基輔。五萬馬軍與羅斯軍隊一個照面,羅斯軍隊一萬人全軍覆沒。得俘六千多人。辛棄疾下令斬殺羅斯軍隊全部將帥,士卒關押。羅斯軍隊不知先鋒部隊被打敗,主力軍隊隨後進入大草原。不過一日,與宋軍騎兵迎面撞上。兩軍交戰,羅斯國主力三萬人,戰死一萬多,一萬多人被俘。畢再遇下令斬殺羅斯軍中軍官,其餘送到察干烏拉關押。五萬馬軍休整幾日,進入羅斯國,直奔基輔。
馬軍距離基輔四百里時,羅斯公國才發現。羅斯國主力盡失,慌亂間徵募三萬多新兵,並向立陶宛和欽察部落求援。立陶宛派遣一萬援軍,欽察部落派出四萬援軍,與羅斯軍隊會和。欽察部落和羅斯軍隊連蒙古都打不過,怎麼能是宋軍騎兵的對手?當堅守城池,騎兵攻城乏力,他們才能立於不敗。然羅斯國與宋朝接觸極少,認爲宋軍與蒙古人一樣,擅於劫掠殺人。他們守在基輔,宋軍在外劫掠,如何是好?聯軍加在一起將近九萬人,宋軍騎兵遠來疲憊,大可改守爲攻,一戰得勝。九萬聯軍不守城,與宋軍騎兵戰於基輔東部。聯軍想的倒也不錯,並不都是無能之輩。欽察四萬人都是騎兵,立陶宛和羅斯公國中也有一萬騎兵。還有長弓勁弩,鐵甲騎士,他們該當有很大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