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傾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思來想去,金書古篇縱然超凡,但也頗多扯淡之處,與其爲他人揮灑不易之墨,倒不如構建只屬於我自己和我的讀者的武俠世界,於是,《劍如夕》便寫成了。
正文及番外篇完結後的第一天,我想借着這篇後記,與你們——親愛的讀者們交流一下書中各方面的一些設計與想法,還有創作的歷程。當然,只是點到爲止,聊解微疑,不會全盤托出,留白是對讀者最大的尊重。
一、書名
此書最開始定名爲《問殘陽》,“殘陽”這個意象可指代太多了。飄搖的大清快要落山,腐朽的社會昏暗冷酷,生活在那個時代,恍惚明天就是晨光,卻又看不到半點希望。而晚清民智未開,衆生矇昧,男主角顧暘,就是爲數不多站出來質問這個世界的人。
後來我發覺流量太少,便在書測時並用了《劍如夕》的書名,相對來說我更喜歡這個,但番茄的規則卻讓我每天都不得不厭倦地看着那個老書名……
同樣,《劍如夕》跟上述解讀也差不多,在“第一百五十回 此劍如夕”中顧暘與劉鶚的對話中還做了進一步解釋,顧暘認爲夕陽“過了這個漫長的黑夜,它還會再升起來的。就像我的劍。當我的劍塵封之日,便是那太陽重新升起之時。”
而只有和平歲月來臨時,寶劍才能塵封,就如開篇詞中所說的“兒孫某日,刀戟空成鐵”。到那時,隱入黑夜的夕陽才能重綻晨光,再度升起。但顧暘們深知自己這一代終歸是拼搏犧牲的開路人,偶爾也只得“悵然吾輩,醒來猶是黑夜”。
二、劇情
本書由1898年9月顧暘在山東煙臺港救下戊戌維新敗逃的大臣康有爲開篇,歷經趙三多、朱紅燈爲首的兩代山東義和團,張德成統領的天津義和團,直到八國聯軍攻陷京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