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怎麼會欠呢?欠在哪裏?大明年產食鹽到底有多少?爲何會超發鹽引?現在的鹽到底是誰在生產?
大明的開中鹽法,是廢止?還是繼續持續改良?這一切問題,都缺少了數據的支持。
沒人知道大明到底發行了多少鹽引,也沒有人知道朝廷欠了多少鹽引出去。
這就是大明的糜爛到了家的財政。
大明財政自建立之初,就處於一種可持續的崩潰的狀態,支出越來越多,收入越來越少,比如之前屯田子粒,乃是軍屯的糧賦稅,在正統十四年,只有四百萬石。
在永樂元年還有兩千四百三十五萬石。
大明很強,強就強在如此糜爛的財政體系下,一直撐了兩百多年,可持續崩潰了兩百多年,若非天災人禍,居然還能撐下去……
大明滅亡,其實也不怪不得崇禎,大明從正統三年起,就開始欠鹽引了,一直欠了兩百年,也不知道崇禎皇帝看着老祖宗們,欠的這兩百年的賬,到底是個什麼表情。
“內承運庫撥算盤的太監,和戶部度支部的官僚,把這件事盤明白,朕不定期限,但是朕要儘快知道最詳實的數字。”
朱祁鈺對着興安說道:“讓司禮監和文淵閣擬旨,用最快的速度把這件事給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