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讓我們在五十年後再把巴金的論述分解成一些基本要點來看一看——
第一,使中國作家提心吊膽、失掉雄心壯志的,是一股非常特殊的力量,可以簡稱爲“棍子”,也就是“那些一手拿框框、一手捏棍子到處找毛病的人”。
第二,這些人的行爲方式分爲五步:自己製造框框;把別人套在裏邊;根據框框抓辮子;根據辮子戴帽子;然後,亂打棍子。
第三,這些人具有蟄伏性、隱潛性、模糊性,即“平時看不見他們,也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他們的專業定位,更是不可認真尋訪。
第四,這些人嗅覺靈敏,出手迅捷。只要看到哪個作家一開口,一拿筆,他們便立即舉起棍子,絕不拖延。
第五,這些人數量很少,卻聲勢浩大,也就是有能力用棍子佔據全部傳播管道。在製造輿論上,他們是什麼都做得出來的狼羣。
第六,這些人口頭上說得很堂皇,但實際的原始動力,只是出於嫉妒的破壞慾望:“倘使別人的花園裏多開了幾種花,窗前樹上多有幾聲鳥叫,倘使他們聽見新鮮的歌聲,看到沒有見慣的文章,他們會怒火上升,高舉棍棒,來一個迎頭痛擊。”
第七,儘管只是出於嫉妒的破壞慾望,但由於這些人表現出“怒火”,表現出“高舉”,表現出“痛擊”,很像代表正義,因此只要碰上,就會造成很多麻煩,使人腦筋震壞。中國文化界的暴虐和膽怯,皆由此而來。
以上七點,巴金在一九六二年五月九日已經用平順而幽默的語氣全都表述了,今天重溫,仍然深深佩服。因爲隔了那麼久,似乎一切已變,***、張春橋也早已不在人世,但這些“棍子”依然活着,而且還有大幅度膨脹之勢。
巴金的發言還隱藏着一個悖論,必須引起當代智者的嚴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