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名治《春秋》的劉廩生問道:“這倒偏向漢朝經學之說,莫非是令先師桓公所授?”
那倒不是,桓先生教他《春秋》時也是依胡傳教他。他主要是從前世帶來了實事求是精神,覺得實徵考據更可信,不能像別人一樣深信索隱派研究出來的理論。
宋時輕輕搖頭,感嘆道:“我這幾年讀多了朱子文章,略有所感而已。往後若有機會,倒該把春秋、三傳對照着細讀幾遍,或許更有收穫。”
或許回頭搞幾個表格,統計一下事件、時間、文字用法,能分析出來更多東西?
要是這時代也有統計軟件就好了。
他搖了搖頭,不提自己的計劃,指着默下來的文章開玩笑:“這篇文章不合俗流,恐怕也難合提學大人眼緣。到時候大人若不憐我的才,那就只能靠幾位賢兄在歲考時一展才華,叫方大人憐惜你等,放咱們一同回縣裏了。”
領頭鬧事的趙悅書倒對他十分信賴,笑道:“怎麼會。宋兄文章有國初雅正風氣,方大人必定會取中的。我現在只愁有宋兄珠玉在前,我考試時作不出這樣的文章,方大人恐怕更會以爲我不用心學問,專愛與人打架了。”
宋時想起桓文來,不覺有些頭疼——就說他來這一趟禍害了多少人吧!要沒有他搶人,這羣書生能跑外縣打架嗎?這羣人可都是他爹的政績,萬一有哪個被提學大人擼了,他爹這個縣令臉上也不好看哪。
提起歲考,這些書生也愁,給宋時押了幾道複試的策問題便各回去,抓緊最後幾天時間複習。
宋時對着他們押的題目苦苦做了兩天文章,複試場上……果然跟初試一樣沒押中。好在方大人出的是經史策,問氏族之學,這個要從姬周寫起,正好在他擅長的範圍,倒不怕考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