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爲,它針對的是幫扶對象的“定性”,而缺少“定量”方面的分析。譬如一個幫扶小組六七個人卻某處村子裏耗時一天,實際上可能有兩人去幫忙即可,也即用不着“興師動衆”。
通盤考慮“幫收隊”的建設,隊員的臨時性,隊伍的臨時性都沒有問題,但任務卻具有固定性、長期性等特點。
因此,這個事兒的最好操作方式是由各村成立“幫扶小組”,不但幫收還幫種,並由村長擔任幫收小組的組長,幫扶小組的人,村上尋找部分“義工”,不足部分由鄉上幹部職工補足,搶種搶收時優先完成幫扶對象的生產任務;農民幫扶隊員可以獲得來自政府的伙食補助(拿工資收入者自己解決);在鄉政府層面,可以由鄉團委協調各村,主要發動年輕人自願參與。
之所以有了這些新的思路,也是安嶺在插秧現場想到的。農村的幫扶對象,最困難的是關鍵時刻的困難,這個關鍵時刻,就是“農忙”。有時,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錯過了最好的播種或收割時候。出面請別人吧,別人家也有要搶種搶收,等到別人忙完了再出面幫忙,又可能錯過了最佳時間。而且,請人幫忙,此時不說給工資,一頓酒肉是少不了的,這對幫扶對象來講,又是一大負擔。
這事兒,下到村子一級,由各村統籌效果可能最好。一來村長本身是農業專家,肯定比鄉政府的年輕幹部強,而且隨着時代的發展,鄉政府層面的幹部摸過農活的人會愈來愈少。
二來村上可以針對幫扶對象,制定一個幫扶計劃,張家有田幾畝,幾日開鐮,需幫工幾人,這個計劃,只能村上作出,因爲需要與幫扶對象進行幫扶計劃對接,村長出面做這事,比鄉上直接出面要好得多。
三是各村可以略多準備一些農具,譬如最常用的鐮刀、鋤頭,幹部準備這些東西,平時不用會生鏽,唯獨村上作一個備份,平時村上有啥事還可物盡其用,真到了幫扶時刻,鄉上幹部輕手輕腳就可出場,最多帶點錢糧,不像現在這樣,搞成像個野炊隊,鍋碗瓢盆都要帶着。
四是這種幫扶隊,此後可以上升到“半義工”組織,成爲農村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最後一道防線,政府財政寬裕後,可以通過補助的方式,讓幫扶隊健康而長期地發展,成爲最具華夏特色的一種基層民間互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