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爲國家的資產,有的資產叫“不動產”,譬如土地,但有的資產,如果作用發揮不好,效益不好,不但賺不了錢,還會使原有國有資產不斷“縮水”。
以投資一家機械企業爲例,機械企業裏的生產設備,都是有損耗的,這種損耗不是說生產的損耗,哪怕你不生產也有損耗。平時的維護,技術先進度的逐漸喪失等,都是損耗。
而且,資產還要考慮到“通脹”的影響。
所以各級國有資產的佔有及使用單位,一定要有責任意識與效益意識,責任意識就是要讓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不僅僅是看護好的問題;效益意識就是要讓其在使用過程中創造更大的效益。
譬如“生產要素”的概念,傳統政治經濟學,在生產力問題上只提了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三個“要素”,而且認爲只提勞動力或勞動,是創造財富的唯一動力,其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的價值,只不過在生產過程中“轉移”到了新的產品之中,這其實是一種粗暴的簡單的判斷。
或許,在比較簡單的社會生產中,以這樣的模型分析社會生產也能找到真相,但在愈益複雜化的社會生產中,這種理論不但價值不大,還會掩蓋社會財富增長的真相。
夢境後期的經濟理論,把生產要素概括爲四個方面:資源、資金、管理、技術。其資源分爲自然物質資源與人力資源,所以在新經濟理論中,人力,或者勞動力,或者當家作主的主人,他不過是生產要素中“資源”的一部分。人的地位,在生產中大大降低,而資金、管理、技術等地位,則大大降低。
其實,所謂勞動者“當家作主”的問題,本不應該在生產過程中得到體現,因爲生產勞動、生產過程,說白了必須服從於生產目的本身,或者服從於產品本身,你都當家作主了,那生產目的、產品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