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東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上層建築的性質不直接決定於生產力而決定於生產關係,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麼樣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的根本性質取決於它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在封建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封建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地主階級思想爲核心的意識形態。這就是大雲現在的狀態。以後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和以資產階級思想爲核心的意識形態。還有一種社會形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則決定了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是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共產主義爲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係即經濟基礎的變化,隨着經濟基礎的改變,上層建築或慢或快也要發生變革。同一社會形態內經濟基礎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決定了上層建築要發生相應的量變和部分質變。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爲另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所代替的根本質變,決定着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的根本變革。上層建築各個組成部分變化的過程不盡相同。直接反映經濟基礎要求的政治上層建築的變革一般較快,而觀念上層建築的變革則一般較慢。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積極地爲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成爲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力量,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同時向阻礙、威脅自己經濟基礎發展的其他經濟關係、政治勢力和意識形態進行鬥爭。政治上層建築運用強制手段,把人們的行爲控制在一定秩序的範圍內。觀念上層建築則利用輿論工具,論證自己經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規範和控制人們的思想與行動。統治階級憑藉整個上層建築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經濟利益。
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交互作用中,從根源和派生的關係上看,經濟基礎是原因,上層建築是結果。但從具體歷史過程的複雜因果鏈條看,並不是只有經濟狀況纔是原因,纔是積極的,而其餘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根到底不斷爲自己開闢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互相作用。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鬥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着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經濟基礎要求上層建築同自己相適合,以利於自己的發展;上層建築必須符合經濟基礎及其發展的需要,否則就不能長期存在下去。這就是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唯物史觀既反對否定經濟基礎決定作用的唯心主義,又反對否定上層建築反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這兩種觀點都是違背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的。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構成它們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貫穿了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要經歷一段逐步完善的過程;直接受生產力所推動的經濟基礎相對於上層建築來說是易變的,上層建築相對於經濟基礎是比較穩定的,往往落後於經濟基礎的變更。結果就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既相適合又不相適合的矛盾運動。在兩者基本適合中出現的局部性矛盾,可以在同一社會制度的範圍內加以調整。當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生產關係已經變成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要求根本變革的客觀趨勢之間就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與衝突。在階級社會,這個矛盾表現爲代表先進生產關係、反映經濟基礎變革要求的進步階級和代表腐朽生產關係並運用上層建築的力量阻礙變革的反動階級之間的激烈的階級鬥爭。這一矛盾只有通過社會革命,推翻舊政權,根本改變舊上層建築才能獲得解決。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制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解決又依賴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着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墨鯉詳細的向他兩人講解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並詳細講解了裏面涉及到的概念。他們兩人本就追求治國理政之策,很快就理解了墨鯉說的內容。墨鯉雖然是理工男,但是卻是理工男中的演講戰鬥機。
“這麼說,經濟發展到什麼程度,就催生什麼樣的社會關係,即使再強大的勢力也擋不住。”陸鳳雛說道。
“對了,這就是說的,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墨鯉總結。
“聽國師一席話,不僅是勝讀十年書那麼簡單。簡直就是醍醐灌頂,撥雲見霧。”兩個人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