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爲今天有慶典這裏人很多,老師、學生,村民、場鎮居民,還有鄉村幹部等都彙集在一起。我們的車剛到,立即有當地幹部和中小學負責人,把我們一行幾人迎進去。現場的幾百人都把目光投向我們,因爲我們是縣委宣傳部、和縣教育局的代表。這時候虹口鄉姓何的書記,還有不知名的村支書和村主任,鄉中小學領導也在場,他們先帶領我們參觀。我留意到這裏的許多孩子,都沒有帶紅領巾!可能是因爲暑假,小學生們假期一般都不帶紅領巾。
八角廟俗稱老虹口,解放前虹口鄉公所在此,距湔縣城關20多公里。解放後虹口鄉政府下移5公里致桐麻坎,八角廟這裏還保留着那時候留下的,有百十戶人家的小街。小街距離白沙小河約50米的高度,街上的人家多數都務農,還有供銷社設立的供應點、小飯館等。新修建的小學距離小街尚有2公里多,佔地宏闊後來聽說面積有13畝之多!更神奇的是有十幾棵參天的楨楠(當地統稱楠木樹),一條石徑小路和許多竹木林地和蔬菜地。這裏應該時常是和風輕拂、鳳尾森森、龍呤細細。解放前爲湔縣某參議員、地主的住宅,解放後沒收充公設大隊小學。湔縣虹口面積大360多平方千米,佔湔縣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一,據說比郫縣面積還大。八角廟這裏是虹口的中心區域,而小學這裏是中心的核心。
新修八角廟小學的由來:上世紀六十年代毛澤東主席號召,備戰、備荒、爲人民!部隊兵工建設要山、散、洞,“小集中大分散,依山靠水扎大營”。解放軍有工兵團在這裏幹了幾年,他們打洞修路其中一支部隊,駐紮在八角廟小學這裏。
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建設任務完成工兵團也外調。部隊首長認爲打擾地方,特別是和學校的孩子們共處許多年。他們決定由部隊出資,將學校重新修建。本來工兵團也有乾土木工程的業務骨幹,首長們決定後不久,一座磚瓦平房院落式學校即蓋起來。我們到的時候看見:學校有6間教室,1間老師辦公室;6間帶廚房的教師寢室,全部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院落進門處還立了座石碑,上書“軍民共建”4個大字。因爲是部隊建設的,這學校的房舍顯得莊重結實。
前面說了院落整個13畝面積,都是八角廟小學校的用地。有操場、運動場、林地,還有老師們自己種的菜地。加上幾十棵楠木樹的映照,大片竹木林地的陪襯,這座鄉間村小顯得莊重肅穆。這所整個13畝的面積,只有幾個老師和百十個學生的鄉間小學,場地有些空曠孩子們浪得開。對我們剛到的人來說,這裏海拔高度約1000米,森林密佈依山畔水。雖然湔縣還是秋老虎肆虐,這裏婉如春天涼氣襲人。高出平壩區十倍、甚至百倍的富氧離子,讓人有張開心扉的感覺。
老趙還告訴說修這所學校的時候,部隊提出個附加條件。要將部隊某家屬,在湔縣聚源鎮學校的某女老師,調進城關的學校來。縣教育局也給辦理了,該女老師被調到北街小學。
接下來舉行儀式,學生、老師、還有村民們上百人。在院門的臺階前,成排坐在小學生的板凳上,另外三方圍觀的人比坐着開會的人還要多。領導和代表們都了講話,其順序先是鄉黨委何書記、部隊代表,然後宣傳部程祕書、教育局老趙、鄉中小學領導、村支書、主任等。都依次登臺表演一樣,把自己想說的講出來。足足兩個小時,快下午1時慶典程序才完成。散會後何書記安排我們,去八角廟街上的小館子喫飯。江師傅說不駕駛汽車去,因爲今天人多這山上的路窄。特別是小孩子們跑來跑去,萬一出點事不好!這樣我們要喫飯的人羣,都跟着何書記順公路朝八角廟小街走去。
與何書記走在一起,我們宣傳部、教育局的幾個人自然成爲核心。這四周即前後左右的人,好象都圍繞着我們,其中和老趙說話的人多。剛出學校上公路,突然一個戴眼鏡的青年男老師擠進來,擋在程祕書和我的前面。他手上拿着張寫着字的紙,還有幾張尚未乾的黑白照片。眼鏡男老師說,這是他趕出來的新聞稿件和照片,請宣傳部同志幫忙在報刊上發表。程接過後瞄了幾眼,說是達不到發表的要求,新聞稿件要有5個W,這稿件上的還不夠。眼鏡老師一臉茫然?我在大學時聽老師講,所謂5個W即是新聞內容,要求的“人、地、時、因、果”。因爲這5個字詞的英文開頭都是字母W,所以簡稱5個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