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楊志清奉命主持編寫民俗、歌謠、傳說、故事等涇渭文化叢書,他要以民俗文化的形式全方位地推介涇渭,讓人們記住我們民族的起源、文化、藝術、戲劇、故事,留住鄉愁,留住念想,提高涇渭人的地區自信和民族自信。編委會動用了全市文化系統的全部力量,甚至把範圍擴大到鄉鎮文化站和文藝愛好者,涉及面之廣,冬泳人員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這項造福子孫後代的工程被人戲稱爲《楊氏春秋》,也得到了涇渭市作家和文化人的廣泛響應,平時愛好文藝,苦於無處發表的那些業餘作家大受鼓舞,渴望自己的文字變爲鉛字,圓作家夢;基層文化工作者煥發了及大地工作熱情,編輯部收到的稿子源源不斷,其中不乏高質量的稿件。學術造詣很高的楊志清對稿件精益求精,審覈非常嚴格。在審閱中,他發現了不少粗俗、低劣,甚至十分下流、荒誕的民俗故事,而且,它們大都出自基層和民間業餘作家,他對這支隊伍的現狀擔憂,也對完成20卷本的民間文學作品編寫不放心。
治學嚴謹的楊志清不能容忍這個隊伍的參差不齊,不能讓這些不懂文學藝術規則者毀壞了文化人的形象,做好人才培養事宜,應當在培訓中規範,讓文學愛好者素質提升,就此事專門請示了司馬東。司馬東與唐蔭德書記一合計,這是造福後代的事,二人立即告訴宣傳部、文化局,舉辦爲期半個月的四百餘人的民俗文化、文學講習班,由楊志清全面負責,涇渭市的文藝、文學豪傑都來講課,財政資金資助,提高全市文化文藝工作隊伍素質。
民俗文化藝術講習班在緊鑼密鼓中開班,司馬東市長親自出席宣傳部文化局牽頭、是文聯文聯主辦的設在涇渭市職業技術學院文學院的民俗講習班,發表了挖掘涇渭民俗,重振秦漢雄風的主旨演講。
學員們聽後很受鼓舞,聽講非常認真,求知識慾望異常強烈。楊志清簡單回顧了這次徵集民俗故事的情況,肯定成績,點出了存在的問題。楊志清說道:現在文學藝術寫作已經失去邊界,在以往時代被文學的倫理禁錮着的魔鬼都被網絡解放了。
大量粗俗的流氓語言充斥網絡,被認爲是文學語言;所有的行爲都可進入書寫的範疇,人類原有的經典被解構一空,一切神聖、正面的價值體系在今天土崩瓦解;審醜、噁心、陰謀、罪惡、殘暴都成爲書寫者們願意精心打造的美學立場,與此相對應的存在則成爲人們恥笑的對象。
尤其是在一些超文本的書寫中,網民們將所有的不滿、憤怒、惡語都噴灑在網上。沒有哪一個時代像這個時代這樣價值混亂、美醜難分、善惡難辨、真假顛倒。這就是今天的寫作世相,我們不少人難免落入此陷阱,你們的作品或多或少存在這些問題。楊志清毫不留情的話語,坐在下面的不少學員對自己涉及到作品內容俗媚、下流羞得臉紅。楊志清接着講了開辦講習班旨在提高大家的認識和業務素質,課堂上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楊志清用了較大的篇幅講了開辦講習班的原因,重點介紹了市委市政府對民俗文化的高度重視,這纔開講主題。同學們,民俗即民衆的生活、生產、風尚習俗等情況。《管子.正世》說:“古之慾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民俗學是一門針對風俗習慣、口承文學、傳統技藝、生活文化及其思考模式進行發掘、研究、探討、整理,找出規律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它既是社會意識形態,又是一種有着悠久歷史的文化遺存,遠古歷史裏不少來自民俗。
《禮記.王制》記載:“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好闢。”就是國君深入民間,對鄉村社會民情風俗調查研究。“觀風俗,知得失。”可見民俗的偉大。我談到這裏,你們可能認爲民俗學是高深的理論,存在畏難情緒。
我告訴你們,其實不然,民俗學也民俗故事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諸如馬跑泉磯、嫦娥奔月、驪山晚照、雁塔晨鐘、曲江流飲、草堂煙霧、灞柳風雪、咸陽古渡、太白積雪、女媧造人等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你們小時候聽的故事,不少就是民俗的範疇。課堂不再平靜了。哦,我們明白了。哎呀,我怎麼不選高雅的,淨找糟粕,怪不得楊老師批評。臺下竊竊私語,楊志清並不制止,讓他們盡情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