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韻妙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過長輩們發的“發壓歲錢”大多數都是要上繳的。孃親說長輩給小孩的壓歲錢,由她幫攢着,至於攢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
後來,石飛漢反應過來了,只有舅父、舅母和村裏結了婚的大人給的利是纔是屬於自己的,這個時間段一般發生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前,必須不能錯過。
而各村、坊中過年開展的文娛活動,“走大王”,是石飛漢兒時最喜歡看的民間表現節目。
兒時的石飛漢,他嚷着跟父親去看走大王。村裏過年盛行“走大王”。
石飛漢聽他父親說,“走大王”是“遊神”的俗稱,只是石頭村的“遊神”活動,是採取獨具特色的“走”的方式抬大王去遊村,所以一直以來俗稱爲“走大王”。關於其起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相傳由高要遷來的石姓石頭村人,在開村初期無論如何勤勞都難以維持生計,後一長者說有仙人報夢給他,石頭村地勢呈船形,船要動纔能有生機,此長輩與族人經過回憶夢中仙人模樣,用泥塑出來,由人們舉着走遍整條村場,當年果然就有好收成,後來堅持了下來,形成了“走大王”的習俗。
另一說法是:相傳有一年因山洪瀑發,村旁的天河發大水,上游一間村廟的大王被水沖走,一直衝到石頭村的一個叫“下水尾“的轉彎角處才停下來,當時雨水立停,天也放晴了,村人見此便將大王擡回,放在村坊供奉起來,當時石姓族人已繁衍至第十一代,族人中有一長者提議將把大王擡回供奉的日子,農曆正月十八日,定爲“走大王”的吉日。
開始只有官洞坊有大王,剛好當時村中不少人考了功名及村中不少人添丁得子,爲此,村中人覺得大王很有靈氣,人人都去朝拜,於是經商量後確定,抬着大王到各坊給人供奉朝拜。
隨着村中人口的增加,再後來,各坊也供奉起本坊的大王。後有人提議在“下水尾”的一塊平地處建祠,將各坊大王供奉起來。
因大王是流水流到此處,因而又有“水流大王”之稱。到正月十三元宵節前,將大王再接回各坊安置,到十八日舉行規模盛大的遊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