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非想名箴》 (第2/4頁)
徒文自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棣反覆思索這點三件事,他反覆強調必須得是朱先樆死刑之後的王沂河,也就是說,朱先樆死刑之後的王沂河與之前的王沂河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兩個人。
至於朱先樆死刑一事,是王沂河轉變的關鍵誘因,還是王沂河轉變這個時間節點的重要特徵,朱棣不確定。
他不確定這顆腦子的身份,自然也不敢完全相信她所說的話,這三件事完全有可能二假一真,若真如朱棣猜測,那麼很顯然,這最關鍵的最後一件事可能是真的。
再結合於大明出現了數百年的道果體系,就不難猜出,王沂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應當就是所謂道果降世,故主歸身了。
當然,朱棣只是跟王沂河複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是他作爲與王沂河合作者的誠意,同時也是示好,在他看來,不僅僅是之後的王沂河他要交好,現在的也一樣,畢竟誰又能知道,道果降世之後,全盤接收王沂河記憶的祂,會不會因此對他產生好感呢?
至於他的猜測,朱棣並沒有全盤告知,畢竟這一點朱棣相信王沂河若不是蠢笨如豬,應該也是能聯想出來的,只不過這種事實在是太讓人絕望,他貿然戳破此事,恐怕只會讓王沂河產生焦慮的同時,對他心生不喜。
朱棣猜的沒錯,這樣的多次強調實在太過明顯,王沂河第一時間就聯想到了道果之難,早在得知此難之時,他就隱隱有一種預感,他的時間並沒有盧妙音所說的數百年那麼多,故而他一直有一種焦慮,想抓住一切辦法窺探拖延道果之難的法子,卻不曾想被他猜中了,三十年,竟只有三十年麼?
“你也不必太過擔憂,據我判斷,那東西的三個要求,恐怕只有一個是關鍵,萬一這關鍵是那個林應聖呢?”朱棣忙道,“我會想辦法去調查一下這個林應聖,看看他是否有什麼地方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