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問江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然,若非涉及到根本利益,另外兩派也不會爲了反對而反對,更多時候還是選擇聽從大掌教的號令。關鍵在於,兩大派系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大多數時候只能在否決上面達成一致,而無法統一意見提出自己的政令,便處於防守的位置。
除此之外,雖然大掌教無法廢黜參知真人的身份,必須通過金闕才能廢黜參知真人或者平章大真人,但九堂和地方道府的人事任免之權還是掌握在大掌教手中,不必通過金闕,若是被大掌教罷免職務,縱然有參知真人的身份,仍舊是道門中的大人物,能夠在暗中施加影響,可手中實權絕對比起其他參知真人少了不止一籌。
就拿東華真人來說,如今他是紫薇堂的掌堂真人,有這個身份在,無論是正一道弟子,還是太平道弟子,都要在考評晉升上看東華真人的臉色,因爲名正則言順。可如果東華真人沒了紫薇堂掌堂真人的身份,那麼縱然他還是參知真人,也只能影響到全真道弟子,另外兩道弟子便不會在意東華真人的號令,因爲名不正則言不順。
總結來說,大掌教和金闕的關係有些類似於前朝時內閣和司禮監的關係,內閣掌票擬之權,可以提出各種政令,司禮監掌批紅之權,有否決的權力。兩者都只有皇帝賦予的部分權力,只有雙方齊心合力,纔等同是完整的皇權。
如此一來,有利有弊,好處是杜絕因爲大掌教一意孤行而導致道門陷入危機的局面,壞處是也讓後世的幾任大掌教缺少足夠的權力,再加上後世歷代大掌教本就威望不如玄聖,根本無法整合三道。
其實玄聖的用意也很明顯,他不希望後世的某位大掌教通過暴力的手段,以摧毀另外兩道的方式,付出道門內亂的代價來整合三道,那是得不償失的,而是希望能夠以較爲溫和的手段消弭三道的矛盾和派系之別,畢竟三道同屬道門,同根同源,共同尊奉一個道祖,並非儒道之爭或者佛道之爭那般涇渭分明。就算真要動武,也最好只侷限在部分高層之中,不要殃及到整個道門。
簡單來說,玄聖認爲就算不得不用一些激烈的手段,也最好是“宮廷政變”,少部分人流血,而非是波及到整個天下的“靖難之役”,將整個道門都席捲進來。
不過天下沒有萬世不變之法,任何規矩法制都有時效性,如今距離玄聖時代已經過去了二百年,道門的形勢也與玄聖時的道門形勢大不相同,當年看似萬無一失的規矩到了如今已經是有了漏洞。
玄聖如何也沒有料到,在六代大掌教之後會出現大掌教之位空懸的情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道制約大掌教,大掌教也在制約三道,三位副掌教大真人與大掌教形成平衡,大多數大掌教也不會無底線地偏袒自己出身的派系,而是處在一個較爲超然的地位上,居中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