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爲了讓更多的人站在自己這邊以壯聲勢,報紙上的文章不約而同的採用了半白話。這正好符合了市井百姓識字不多的特點。
“趕快喫,喫完了抓緊時間幫帳房趕工。月底東家趕着要上半年的結算明細呢!”掌櫃地從櫃檯後探出半個腦袋來,不滿意地嚷嚷。
“哎!”小夥計答應一聲,將半個包子一把塞入口內,順手將裹包子的舊報紙團成一團,扔進了門後剛剛做好沒多久的垃圾簍裏。
“敗家玩意,看完了麼就亂扔。難道那是大風颳來的麼!”掌櫃的不知道是心疼自己的新垃圾簍還是心疼那半張報紙,大聲罵道。
“舊的,舊的,三天前的。人家王家包子鋪用來裹包子的!”小夥計見掌櫃發怒,趕緊嘟嘟囔囔地解釋。
“舊的也不能亂扔,有字的紙都是斯文!揀回來,有空給我念念,讓我聽聽朱大聖人又怎麼逼良爲娼,許大名士又怎麼千里求官了!這幫傢伙,滿嘴仁義道德,其實沒一個好鳥!”掌櫃的罵聲漸低,不經意間露出了自己的真實意圖。
這幫傢伙,沒一個好鳥兒!這句話,已經漸漸成了市井百姓對儒林和商侶的共識。套在頭上的光環和神祕感消失後,一些人的本來面目在百姓眼中漸漸真切。在很多人眼中,商人爲了謀求私利不擇手段,形象固然可憎,但他們言行一致,從來不掩飾自己逐利的心思。而那些儒者們,嘴巴里說的都是爲國爲民,都是聖人般的大道理,暗地裏追逐一己私利卻做得比商人還直接。從做人坦蕩這一角度上,顯然商人的人格比儒者們還要高尚些。
還有有心人研究了大宋南渡以來的歷史後,突然發現,原來商侶和儒者本來就是一家。自從康王南渡後,每逢殿試,就有大商家到金榜下“捉女婿”。那些湊巧金榜題名,又囊中羞澀的儒生,往往中了進士,立刻與商人們聯姻。憑藉商人的財力,他們在仕途上青雲直上。而青雲直上後的他們,又每每將手中權力“出租”出去,爲商人們謀取更多的財富。(酒徒注:金榜下捉女婿是宋代商人們尋求利益代言人的一種方式。現代學者認爲,這標誌了宋代的商人階層初步形成,並且第一次有了參政慾望。)
立刻有人將這種觀點發表出來,質疑商人和儒者參政的合法性。報紙上的嘴架從楚漢爭雄打成了三國演義,越打越亂。
“靠這些嘴巴比鴨子還硬,骨頭比水蛇還軟的儒生,還有見利忘義,什麼都敢賣的黑心商人能制定出興國之策麼?”七月中旬,有人在報紙上大聲質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