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詞的美感來源有二。一是它在造詞之初就有十分的生動感,能調動你的形象思維,產生豐富的聯想。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有的就是一幅畫、一個景、一個故事,甚至是一首歌,美在其中。特別是許多成語。如“拾級而上”,是指人上臺階,“拾”是由“涉”轉化而來,有跋涉的動感;“級”即是“階”,但比“階”多了羣體和延伸的概念,一級一級升到高處。“拾級而上”便有了一個人連續攀登的形象。這就是詞本身的美感。
第二種情況是這詞在使用過程中所形成的歷史背景、搭配關係,而有了一種輻射效應。如射線、磁場一樣,看不見,卻在起作用。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稱之爲詞的“包暈”現象,就像要起風了,月亮周圍會有一個暈圈。實際上就是詞意的外延,從而產生的美感。比如“報社”和“報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但習慣上民國時期稱報館,進入新中國時期後稱報社,於是讀者一見這詞,就有時代背景的聯想。“文化大革命”之初,北京的紅衛兵破“四舊”,把大街上的照像館都改成了照像社,他們雖不懂詞的“包暈”原理,但他能感覺出“館”與“社”的新舊之別。
可知文章要從細心揣摸詞彙做起。
三、數量
寫文章如同用磚瓦蓋房,當然先要有足夠的備料,這就是詞彙的儲備。俗話說:“長袖善舞,貨多善賈”,作爲文人,詞多了纔好寫文章。
我過去當記者,碰到一個縣裏的通訊員。他寫稿子時,先根據今天要寫的內容,到書上、詞典裏找到相關的詞彙,抄在一張紙上,放到桌子的右首。寫到某處,沒有詞了就到裏面找一個。這種學習精神可佳,但並不是個好辦法。不能運用自如,當然寫不出好文章。
蘇東坡說:“吾文如萬斛泉湧,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要做到文如泉湧,一是要有思想,二是要有詞彙,缺一不可。你再有思想,沒有恰當的詞也是白搭。還是那句話,要蓋房,先備料。小學生和文學青年都有抄寫積累詞彙的經歷,而老一輩學者則有背辭典的硬功夫。漢語的詞彙到底有多少,無法準確統計,語言也是一個發展着的動態過程。權威的1994年商務印書館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共收詞六萬餘條。
四、詞彙的使用
文章最基本的單元是字,但如果要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概念和含義,必須用到詞。漢字的好處是一個單音字常常就是一個詞,外國的拼音文字很少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文章的修煉應從詞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