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E發現了事物的美,怎樣去表現呢?找最有個性的特徵,做一細微深入的刻畫。古詩文中寫美人,常忘不了一雙明眸或一汪秋波。畫人,最關鍵的是畫眼睛,山水也是有“眼”的。只需着意點染這一點,其美自見。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懸甕。山上原有巨石,如甕倒懸。山腳有泉水湧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着百餘座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綠水碧波繞回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爲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做了諸侯。《史記》稱此爲“剪桐封弟”。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爲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甕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爲晉祠。
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
這裏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蹟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這裏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皴裂,冠頂挑着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於石階旁,宛如老者說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虯,老幹上卻發出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髮童顏的仙人風度。其餘水邊殿外的松、柏、槐、柳,無不顯出滄桑幾經的風骨,人遊其間,總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其餘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託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這裏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裏一泓深潭,這裏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麼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裏冒出的,叮叮咚咚,只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於亭後。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着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至此,曾讚歎道:“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你沿着水去賞那亭臺樓閣,時常會發出這樣的自問:怕這幾百間建築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這裏保存着我國古建築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這是全祠的主殿,是爲叔虞的母親邑姜所修的。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元年(一一〇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週圍廊,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殿內寬七間、深六間,極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扣,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內宋代泥塑的聖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國現存宋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妝、灑掃,或奏樂、歌舞,形態各異。人物形體豐滿俊俏,面貌清秀圓潤,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心之巧,絕非一般。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於宋元祐二年(一〇八七年)。八條龍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千年,仍鱗片層層,鬚髯根根,不能不叫人歎服木質之好與工藝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