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文學的價值就在於揭示生活中的美。美的內容一般分爲三類: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山水說明文的主要任務則是通過藝術手法來表現自然風物之美。山水之美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它有獨立性、長久性、多樣性。在文藝作品中,人物形象給人的主要是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方面的啓示,而自然風物給人的主要是美的陶冶、感染與享受。
大自然中不是每一處山水都美,有的是窮山惡水;也不是同一處山水,人人都一樣地讚美,人們儘可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和欣賞它的美。晉祠,從現在還保存着的宋代建築算起也已近千年,其山水景物的形成當更久遠,其間來遊歷和歌詠的人亦甚多。但我看晉祠,它的美與一般的山水卻有不同,是一種既有自然的又有社會和藝術的綜合之美。
這個發現是逐漸的。我童年時便常去晉祠遊玩,它的自然之美對我薰陶極深,清清的水、鬱郁的樹,還有那座秀麗的山。當時山上的野花比現在多,每年五一節假日,城裏的人騎車來玩,傍晚歸去時車上都有一束從山上採來的黃花,一條花的車流甚是壯觀。我很愛在這個季節爬山,在花叢中嬉戲。那景象是難忘的。“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便是這山給我的美好印象。還有那蒼勁的老樹,和古老的河渾然合成一種古樸的美;那水“多、清、靜、柔”,是一種秀麗的、流動的美。它們合在一起組成一種特別的自然風光。這是晉祠的迷人之處,也是首先不可不告訴讀者的。
但是,晉祠畢竟不同於單純的天然野境,不是小石潭,不是桂林,也不是三峽。它是一個文化名勝所在,人們在這裏已經營了一千年。除大自然留下的景物外,更重要的還有祖先留下的文物,有很深很濃的社會美和藝術美。特別是古建三絕:聖母殿、木雕盤龍、魚沼飛樑。這幾樣東西是美的,它們不同於山、水、樹。已超出自然,而是一種藝術美、社會美(本來有人主張美只有兩類,藝術美其實也是一種社會美)。這些美的雕塑、美的建築,都體現了古代人的智慧,揭示了當時的社會形態,有自然之外的社會內容。
這種包含社會和藝術內容的美的發現,只靠一般觀賞是不行的,它還要靠讀書、看畫、聽歌,要有文史知識和藝術修養方面的積累。所以對我來說,那自然之美是幼時在自然的薰陶下所接受,而這社會藝術之美是以後隨着閱歷的增加才逐漸感知的。這時我對晉祠不但看見了它,而且還理解了它(當然到現在也不敢說已完全理解)。如果山水風物是它的外美,那麼這些文化就是它的內秀。這是要告訴讀者的第二個方面,是更深的一層。
古人道:“名勝所在貴乎心得。”要寫好一處山水,就先得對它的美進行一番認真的研究發現。這大概就是中學寫作教學中常說的觀察,其實還應該加上研究。
二、關於美的表現
發現了事物的美,怎樣去表現呢?找最有個性的特徵,做一細微深入的刻畫。古詩文中寫美人,常忘不了一雙明眸或一汪秋波。畫人,最關鍵的是畫眼睛,山水也是有“眼”的。只需着意點染這一點,其美自見。如文中寫景,着意春、秋二景,寫那棵奇怪的左扭柏,便突出一個“扭”字:“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寫水,則細摹其清:“無論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着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這些關鍵地方多費一些筆墨正是爲了在別的地方省一些筆墨。既發現了它的美,便將它最美的地方寫透、寫夠。
再者,山水名勝,多是靜物。靜則無勢,無勢則不能動人。因此要儘量讓靜物動起來,去搖盪人的情懷,讓讀者與作者產生美的共鳴。這在古典詩文中是有許多傳統寫法的。金人元好問寫過這樣一首《山中雜詩》:
瘦竹藤斜掛,叢花草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