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像一場戰爭突然結束,二〇一四年林區宣佈了禁伐令。在打掃戰場時,人們意外地發現了這個角落,還有一片原始林。其令人驚喜不亞於忽然登上一個外星球。
二〇一六年六月三十日我有緣造訪了這最後的一片原始林。
早晨八時,從黑龍江綏棱縣出發,車行兩個多小時來到一個叫“五一森林經營所”的地方。你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紅色年代大開發的痕跡。在名爲“雞爪溝”的這一帶溝壑中,分佈着大大小小的伐木場,大都名“五一”“七一”“十一”等。以政治的名義向自然進軍,討伐森林。而這塊林子竟能在鋸齒斧刃間留存了下來,真是萬幸。
我們在這裏換上迷彩服、長筒靴,每人一把傘。雖然天正降大雨,還是義無反顧地向林地進發。先是沿着一條牛車老路前行,車轍中積了一尺多深的雨水,泥中泡着黑色的牛糞。轍印邊長着茂密的車前子,這是一種中藥,利水通便,專喜在車輪軋過的地方生長,所以名“車前子”。雖然頭上有雨傘擋雨,但路邊齊腰深的蒿草掛滿水珠,幾下就把腰身褲腿刷得溼透。我們踩着稀泥、牛糞,深一腳淺一腳地向黑森林前進,不一會兒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正走着,忽然聽見右邊不遠處有嘩嘩的流水聲。我們收起雨傘,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鑽過橫七豎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條溪流從山上奔騰而下。我問這水的名字,說是叫“跳石溪”,這種原汁原味的命名,類似前面說的“雞爪溝”。就是說水面上滿是大大小小的石頭,你可以像小鹿一樣,一直踏着石頭跳到河的源頭。
眼前這條溪流沒有留下一絲人類活動的痕跡。首先,你不知它來自何方?仰望山頂只見遠遠近近的山、層層疊疊的樹、朦朦朧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水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圓圓滾滾的石頭,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繞行成一條飄飄的哈達。遇有平緩之處時,就蓄成一汪小潭,碧玉如鏡,清澈照人。因爲是在峽谷之中,經過千年萬年的沖刷,這些石頭無論大小,一律呈圓形:滾圓、橢圓、扁圓、平圓。你遠遠望去,一溝漂亮的弧線,縱橫交錯,相疊相繞,任是畢加索轉世也結構不出這樣的圖畫。我站在“跳石”上,眺望着空濛中的山、樹和水,一時竟不知是穿越到了何處。
雖然有“跳石溪”,但我還是不能跳溪而上,那樣將誤了水以外的風景。我們退回老林,雨時停時下,雲忽開忽合,大家就舉着手機、相機抓緊時間照相採景。
人類雖然早已進入現代文明,但是總忘不了找尋原始。這是因爲,一來,它是大自然的原點,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進化,包括人類自己;二它是人類走出蠻荒的起點,是生命的源頭,我們有必要回望一下走過的來路。
判斷一個地方是不是夠原始,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看有沒有人的痕跡。從純自然的角度來說,人的創造是對自然的一種干擾和污染。比如廬山上、西湖邊的那許多詩詞、題刻,在自然女神看來無異於公園裏常見的廢紙、菸頭。所以探險家總是去尋找那些還沒有人文污染過的地方。沒有人來過,無路;景色第一次示人,無名;前人沒有留下詩文,無文。今天我們進入的正是這種“三無”之境。雨打樹葉,空谷鳥鳴,小徑明滅,時見草蟲。我的心一下落入了一片空靈。
雖是來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說一說這裏的石頭。